柳永的诗词《雨霖铃-寒蝉凄切》注释和赏析

网上有关“柳永的诗词《雨霖铃?寒蝉凄切》注释和赏析”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柳永的诗词《雨霖铃?寒蝉凄切》注释和赏析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诗词鉴赏# 导语《雨霖铃》是柳永的代表作,是词人在仕途失意,不得不离京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时写的。词的主要内容是以冷落凄凉的秋景衬托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详细的注释和赏析就和 一起来看看,欢迎阅读!

  《雨霖铃?寒蝉凄切》

 宋?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注释

 ①长亭:古代在交通要道边每隔十里修建一座长亭供行人休息,又称“十里长亭”。靠近城市的长亭往往是古人送别的地方。

 ②凄切:凄凉急促。

 ③这里代指北宋的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

 ④帐饮:在郊外设帐饯行。

 ⑤无绪:没有情绪。

 ⑥兰舟:这里用做对船的美称。

 ⑦凝噎:喉咙哽塞,欲语不出的样子。

 ⑧去去:重复“去”字,表示行程遥远。

 ⑨暮霭:傍晚的云雾。沉沉:深厚的样子。楚天:指南方楚地的天空。

 ⑩经年:年复一年。

  赏析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两句,由一个“念”字领起,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而一气流贯,表明以下景物都是想象中的。他们“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既然口中说不出一句话来,心中必然有千言万语,“念去去”两句就是人物的内心独白。想到这一去,山一程水一程,迢迢千里,定是暮霭沉沉,烟波浩渺,楚天一望无际,此后相见就渺茫无期了。“去去”二字连用,一字一顿,显出激越的声情,遂觉去路茫茫,道里修远;这二字用得极好,写出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的矛盾心情,离愁之深,别恨之苦,溢于言表,包含了离人无限凄楚。“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画,但主人公暗淡的心情给这天容水色涂上了灰暗的色彩,“烟波”已是迷离,又加之灰蒙蒙的“暮霭”,更曰“沉沉”之暮霭,着色一层浓似一层。这两句不仅刻画出了别后怅然空虚的心境,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在政治上失意后迷茫的前程。此外,从词的结构看,这两句由上阕实写转向下阕虚写,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扩展阅读:柳永的简介

 柳永(原名三变,约984年—约1053年),字景庄(又字耆卿),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出身官宦世家,少时学习诗词,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进京参加科举,屡试不中,遂一心填词。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碱、泗州判官等职,以屯田员外郎致仕。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也是两宋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他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祖父柳崇,世居河东(今山西),曾为沙县县丞,在州郡颇有威信。父亲柳宜,出仕南唐,为监察御史;南唐灭亡后,柳宜供职北宋,任雷泽县令,不久,改为费县县令、濮州任城令。柳永即出生于其父任所(984年,费县)。

 淳化元年(990年),柳宜入东京上书,授全州通判,柳永随父赴任。淳化五年(994年),柳宜以赞善大夫调往扬州,柳永随往,习作《劝学文》。至道三年(997年),柳宜屡迁至国子博士,命其弟携画像前往故里崇安,以慰家母思念,柳永随叔归乡。

 咸平元年(998年),柳永居家乡,游览名胜中峰寺,作诗《题中峰寺》。柳永读到《眉峰碧》,甚爱此词,将它题写在墙壁上,反复琢磨。咸平四年(1001年),柳永尝试为词,作《巫山一段云·六六真游洞》,歌颂家乡风景武夷山,有“飘飘凌云之意”。

扩展阅读:柳词内容

 1、描写市民阶层男女之间的感情

 柳永词大量描写市民阶层男女之间的感情,词中的女主人公,多数是沦入青楼的不幸女子。柳永的这类词,不仅表现了世俗女性大胆而泼辣的爱情意识,还写出了被遗弃的或失恋的平民女子的痛苦心声。在词,柳永第一次笔端伸向平民妇女的内心世界,为她们诉说心中的苦闷忧怨。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柳永的词才走向平民化、大众化,使词获得了新的发展趋势。

 2、描写都市生活和市井风光

 柳永词多方面展现了北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柳永长期生活在都市里,对都市生活有着丰富的体验,他用彩笔一一描绘过当时汴京、洛阳、益州、扬州、会稽、金陵、杭州等城市的繁荣景象和市民的游乐情景。这些都市风情画,前所未有地展现出当时社会的太平气象。

 3、描写羁旅行役

 柳永多次科举失利后,为了生计,不得不到处宦游干谒,以期能谋取一官半职。柳永工于羁旅行役词,正是基于他一生宦游沉浮、浪迹江湖的切身感受。《乐章集》中六十多首羁旅行役词,比较全面地展现出柳永一生中的追求、挫折、矛盾、苦闷、辛酸、失意等复杂心态。在这类词中,柳永写其行踪所至,自抒漂泊生活中的离别相思之情,背景远比五代以及宋初词人所写思乡念远词阔大,意境也更苍凉,特别真切感人。

 4、其他

 柳永还写过不少歌颂帝王、达官贵人的词,也写过一些自叙怀抱,自叹平生遭际的词,例如其《戚氏》一篇,是《乐章集》中最长的一首词,他在词中对自己的生平作了回顾,字里行间颇多感触,唱出了天涯沦落的不遇之士的悲音,被誉为《离骚》的遗风。

折柳送别的诗三首,

送别诗,是抒发诗人离别之情的诗歌.送别诗抒写离情别绪,是分离时迸发的情感火花.要把这种情感火花表达出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清代著名诗人袁枚对此深有体会:“凡作诗,写景易,言情难.何也?景从外来,目之所触,留心便得;情从心出。

简介 | 特点 | 类型 | 代表人物及诗作 送别诗三首 其一 翠柳柔丝映酒杯,花里蝴蝶各自飞. 行人笑解兰舟去,莫问来年归不归. 其二 细雨霏霏花可可,长路漫漫柳依依. 行人未醒扬州梦,箫管声声催别离. 其三 空谷咽咽流飞泉,春风山山响杜鹃. 多情公子惜红泪,脉脉盈眦不忍弹.百度地图。

古人为什么折柳送别

“折柳”一词寓含“惜别怀远”之意。

在我国的古代,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这是当时一种很流行的民间习俗,尤其是在文人墨客中,成为一种时尚。

我国“折柳送行”的习俗最早见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时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因“柳”与“留”谐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

离别赠柳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枝》,歌词是:“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人。”白居易《青门柳》“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

鱼玄机《折杨柳》“朝朝送别泣花钿,折尽春风杨柳烟。”“折柳赠别”蕴含着一种对友人“春常在”的美好祝愿,也喻意亲人离别家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

人们离别时折柳相送,在思念亲人、怀念故友时也会折柳寄情。“折柳”一词也寓含“怀远”之意。

张九龄“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李白“攀条折春色,远寄龙庭前”;李白《宣城送刘副使入秦》“无令长相思,折断杨柳枝。”。

折柳送别的古诗

折柳送别”的文化内涵一、“折柳”之深情古人分别时要折柳相送,这是当时一种很流行的民间习俗,尤其是在文人墨客中,成为一种时尚.张籍《蓟北旅思》:“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周邦彦《兰陵王》:“柳荫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从“折尽向南枝”和“柔条过千尺”这样的词句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种习俗、时尚存在的普遍性.送别的地点多在长亭、桥头或大堤,如周邦彦词中提到的“隋堤”,还有下文的“霸陵”(附近有霸桥)即是.送别时不仅折柳相送,饯行饮酒自然是少不了的;有时还要吹笛、唱歌,曲子是现成的,几乎当时有点文化的人都可随口唱出;诗人们当然更要吟诗赋词以相赠.在古代诗词中,我们可以读到许多与“折柳送别”这种文化习俗相关的作品,可以说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景观.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2003年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出的就是这首诗.)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杨花”就是柳絮.苏轼有《杨花词》)吴文英《风入松》:“楼前暗绿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诗词中不仅写“折柳送别”这种行动,而且,凡是与柳相关的词语都要拿来抒发分别时的离愁别恨,朋友间的厚意深情.如“柳丝”、“柳枝”、“柳阴”、“柳色”、“烟柳”“柳绵”(又可说成是“柳花”、“杨花”、“柳絮”)、“杨柳”、“折杨柳”、“杨柳春”、“杨柳依依”等等.“折柳”诗词中,还有一段非常感人的故事.宋朝礼部属官李之问,爱上了都城名妓聂胜琼.李将回原籍时,聂胜琼为之送别,饮于莲花楼,唱了一首词,末一句是:“无计留春住,奈何无计随君去.”为这,李之问又留下来住了一个多月.后来因为妻子催促太紧,李不得不怅然离去.不到十天,聂胜琼写了一首《鹧鸪天》,寄给李之问.李中途得之,藏在箱子里,回家后被妻子发现.李只得以实相告.李夫人读了《鹧鸪天》,见其语句清健,非常高兴.不但没有阻止李聂的这段情缘,反而拿出私房钱让李之问去都城迎娶聂胜琼.聂胜琼《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阳关后,别个人人第五程. 寻好梦,梦难成,有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二、“折柳”之缘由分别时为什么要折柳相送呢?常见的解释是,“柳”谐“留”音,赠柳表示留念,一为不忍分别,二为永不忘怀.但是,这种解释我们感到很单薄,不足以完全令人信服.折柳送别作为一种非常普遍的文化习俗,恐怕不是一个“谐音”就能解释清楚的.因此,古代就有人从另外的角度探求这其中的缘由.如清朝褚人获在《坚瓠广集》卷四中提出:“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这种解释是很合理的.柳树和其他树木相比,其特点是“随地可活”,这正可以拿来祝愿远别的人,到了异地后,随遇而安,能够很快地融入当地的人群中,一切顺遂.这一说法便有了深刻的哲理性和更高的文化品味.但是,我以为,这还不是“折柳送别”这种文化习俗的最初缘由.最早的渊源应该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几句古诗.理由有三:一是这诗句来自《诗经》,而且是名句,读书人人人熟悉;二是“杨柳依依”表达了战士出征前怀家恋土的离情别绪,为后来的的送别诗奠定了文化基调;三是《诗经》作为五经之一,其深广的文化传承作用是不容怀疑的,古人作诗讲究“无一字无来处”,当然来自经典.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人把《渭城曲》中“客舍依依杨柳春”改为“客舍青青柳色新”,我以为不妥.总之,“折柳送别”应该有“谐音感怀”、“哲理启迪”、“文化传承”这样三个缘由.三、“折柳”之乐曲“折柳送别”时,要吹笛,有时还要放声歌唱,所以,古诗中常把折柳、吹笛(唱曲)联系在一起,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与之相关的乐曲有这样三首:一是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的《折杨柳枝》.有一首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李白《塞下曲》:“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还有前面提到的《春夜洛城闻笛》,这两首诗中所言“闻折柳”,都应该是《折杨柳枝》这支曲子.二是唐朝的《渭城曲》,又称《阳关三叠》.其实原来并不是一首歌曲,只是王维写的一首诗《送阮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来由乐人谱入乐府,当作送别曲,并把末句“西出阳关无故人”反复重叠歌唱,所以称为《阳关三叠》.这在唐朝是一首非常流行的送别曲.三是唐朝的《杨柳枝词》.是唐教坊曲名,作者多以此题咏柳,以表达离别之意.刘禹锡就有《杨柳枝词》九首,其中一首的内容是:“城外春风吹酒旗。

关于折柳送别的诗句

关于折柳送别飞诗: 1、李白《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乐游原⑤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2、杨巨源《赋得灞岸柳留别郑员外》 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

好风傥借低枝便,莫遣青丝扫路尘。 3、戴叔伦《赋得长亭柳》 濯濯长亭柳,阴连灞水流。

雨搓金缕细,烟袅翠丝柔。 送客添新恨,听莺忆旧游。

赠行多折取,那得到深秋? 4、 刘禹锡《杨柳枝》 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落时。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5、周德华《杨柳枝》 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曾与情人桥上别,更无消息到今朝。

6、李白 《劳劳亭 》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7、罗隐《柳》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8、周邦彦《兰陵王·柳》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 梨花榆火催寒食。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

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 斜阳冉冉春无极。

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9、柳永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摧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0、欧阳修 《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11、白居易 《杨柳枝词八首》 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

柳丝挽断肠牵断,彼此应无续得期。 12、李白 《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13、杜牧 《柳长句》 日落水流西复东,春光不尽柳何穷。 巫娥庙里低含雨,宋玉宅前斜带风。

不嫌榆荚共争翠,深与桃花相映红。 灞上汉南千万树,几人游宦别离中。

14、王之涣 送别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15、裴说 柳 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 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

16、柳氏 答韩翃 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 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

17、岑参 送怀州吴别驾 灞上柳枝黄,垆头酒正香。 春流饮去马,暮雨湿行装。

驿路通函谷,州城接太行。 覃怀人总喜,别驾得王祥。

18、戴叔伦 堤上柳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行人攀折处,闺妾断肠时。

19、刘禹锡 别苏州二首 流水阊门外,秋风吹柳条。 从来送客处,今日自魂销。

20、戎昱 征人归乡 三月江城柳絮飞,五年游客送人归。 故将别泪和乡泪,今日阑干湿汝衣。

21、张籍 忆远 行人犹未有归期,万里初程日暮时。 唯爱门前双柳树,枝枝叶叶不相离。

22、白居易 杨柳枝词八首 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 柳丝挽断肠牵断,彼此应无续得期。

23、李白 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24、杜牧 柳长句 日落水流西复东,春光不尽柳何穷。

巫娥庙里低含雨,宋玉宅前斜带风。 不嫌榆荚共争翠,深与桃花相映红。

灞上汉南千万树,几人游宦别离中。 25、白居易 三月二十八日赠周判官 一春惆怅残三日,醉问周郎忆得无。

柳絮送人莺劝酒,去年今日别东都。 26、孟郊 南浦篇 南浦桃花亚水红,水边柳絮由春风。

鸟鸣喈喈烟蒙蒙,自从远送对悲翁。 此翁已与少年别,唯忆深山深谷中。

27、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8、雍陶 题情尽桥 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 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

29、许浑 重别(时诸妓同饯) 泪沿红粉湿罗巾,重系兰舟劝酒频。 留却一枝河畔柳,明朝犹有远行人。

30、李商隐 关门柳 永定河边一行柳,依依长发故年春。 东来西去人情薄,不为清阴减路尘。

31、沈彬 都门送别 岸柳萧疏野荻秋,都门行客莫回头。 一条灞水清如剑,不为离人割断愁 。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饥载渴。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首诗最美。

出自《诗经·小雅》。

边塞诗、折柳送别诗

1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3 送沈子福之江东 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4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 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5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襟. 6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7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8 别离 陆龟蒙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 杖剑对樽酒,耻为游子颜. 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 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 9 于易水送人一绝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10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11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12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 13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14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5 送李侍御赴安西 高适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聪.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燕支北,秦城太北东. 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16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7 《赋得暮雨送李曹》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18 送别诗 隋无名氏 杨柳青青著地垂, 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 借问行人归不归. 19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黪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0 金陵酒肆留别 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折柳送别的诗

1、李白《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乐游原⑤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2、杨巨源《赋得灞岸柳留别郑员外》 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

好风傥借低枝便,莫遣青丝扫路尘。 3、戴叔伦《赋得长亭柳》 濯濯长亭柳,阴连灞水流。

雨搓金缕细,烟袅翠丝柔。送客添新恨,听莺忆旧游。

赠行多折取,那得到深秋? 4、 刘禹锡《杨柳枝》 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落时。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5、周德华《杨柳枝》 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情人桥上别,更无消息到今朝。

6、李白 《劳劳亭 》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7、罗隐《柳》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8、周邦彦《兰陵王·柳》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 梨花榆火催寒食。

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

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 斜阳冉冉春无极。

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9、柳永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摧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0、欧阳修 《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11、白居易 《杨柳枝词八首》 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

柳丝挽断肠牵断,彼此应无续得期。 12、李白 《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13、杜牧 《柳长句》 日落水流西复东,春光不尽柳何穷。 巫娥庙里低含雨,宋玉宅前斜带风。

不嫌榆荚共争翠,深与桃花相映红。 灞上汉南千万树,几人游宦别离中。

14、王之涣 送别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15、裴说 柳 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 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

16、柳氏 答韩翃 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 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

17、岑参 送怀州吴别驾 灞上柳枝黄,垆头酒正香。 春流饮去马,暮雨湿行装。

驿路通函谷,州城接太行。 覃怀人总喜,别驾得王祥。

18、戴叔伦 堤上柳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行人攀折处,闺妾断肠时。

19、刘禹锡 别苏州二首 流水阊门外,秋风吹柳条。 从来送客处,今日自魂销。

20、戎昱 征人归乡 三月江城柳絮飞,五年游客送人归。 故将别泪和乡泪,今日阑干湿汝衣。

21、张籍 忆远 行人犹未有归期,万里初程日暮时。 唯爱门前双柳树,枝枝叶叶不相离。

22、白居易 杨柳枝词八首 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 柳丝挽断肠牵断,彼此应无续得期。

23、李白 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24、杜牧 柳长句 日落水流西复东,春光不尽柳何穷。

巫娥庙里低含雨,宋玉宅前斜带风。 不嫌榆荚共争翠,深与桃花相映红。

灞上汉南千万树,几人游宦别离中。 25、白居易 三月二十八日赠周判官 一春惆怅残三日,醉问周郎忆得无。

柳絮送人莺劝酒,去年今日别东都。 26、孟郊 南浦篇 南浦桃花亚水红,水边柳絮由春风。

鸟鸣喈喈烟蒙蒙,自从远送对悲翁。 此翁已与少年别,唯忆深山深谷中。

27、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8、雍陶 题情尽桥 从来只有情难尽,何事名为情尽桥。 自此改名为折柳,任他离恨一条条。

29、许浑 重别(时诸妓同饯) 泪沿红粉湿罗巾,重系兰舟劝酒频。 留却一枝河畔柳,明朝犹有远行人。

30、李商隐 关门柳 永定河边一行柳,依依长发故年春。 东来西去人情薄,不为清阴减路尘。

31、沈彬 都门送别 岸柳萧疏野荻秋,都门行客莫回头。 一条灞水清如剑,不为离人割断愁。

关于折柳送别的诗句

折柳送别”的文化内涵一、“折柳”之深情古人分别时要折柳相送,这是当时一种很流行的民间习俗,尤其是在文人墨客中,成为一种时尚。

张籍《蓟北旅思》:“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周邦彦《兰陵王》:“柳荫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从“折尽向南枝”和“柔条过千尺”这样的词句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种习俗、时尚存在的普遍性。送别的地点多在长亭、桥头或大堤,如周邦彦词中提到的“隋堤”,还有下文的“霸陵”(附近有霸桥)即是。

送别时不仅折柳相送,饯行饮酒自然是少不了的;有时还要吹笛、唱歌,曲子是现成的,几乎当时有点文化的人都可随口唱出;诗人们当然更要吟诗赋词以相赠。在古代诗词中,我们可以读到许多与“折柳送别”这种文化习俗相关的作品,可以说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景观。

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003年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出的就是这首诗。)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杨花”就是柳絮。

苏轼有《杨花词》)吴文英《风入松》:“楼前暗绿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诗词中不仅写“折柳送别”这种行动,而且,凡是与柳相关的词语都要拿来抒发分别时的离愁别恨,朋友间的厚意深情。

如“柳丝”、“柳枝”、“柳阴”、“柳色”、“烟柳”“柳绵”(又可说成是“柳花”、“杨花”、“柳絮”)、“杨柳”、“折杨柳”、“杨柳春”、“杨柳依依”等等。“折柳”诗词中,还有一段非常感人的故事。

宋朝礼部属官李之问,爱上了都城名妓聂胜琼。李将回原籍时,聂胜琼为之送别,饮于莲花楼,唱了一首词,末一句是:“无计留春住,奈何无计随君去。”

为这,李之问又留下来住了一个多月。后来因为妻子催促太紧,李不得不怅然离去。

不到十天,聂胜琼写了一首《鹧鸪天》,寄给李之问。李中途得之,藏在箱子里,回家后被妻子发现。

李只得以实相告。李夫人读了《鹧鸪天》,见其语句清健,非常高兴。

不但没有阻止李聂的这段情缘,反而拿出私房钱让李之问去都城迎娶聂胜琼。聂胜琼《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阳关后,别个人人第五程。

寻好梦,梦难成,有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二、“折柳”之缘由分别时为什么要折柳相送呢?常见的解释是,“柳”谐“留”音,赠柳表示留念,一为不忍分别,二为永不忘怀。但是,这种解释我们感到很单薄,不足以完全令人信服。

折柳送别作为一种非常普遍的文化习俗,恐怕不是一个“谐音”就能解释清楚的。因此,古代就有人从另外的角度探求这其中的缘由。

如清朝褚人获在《坚瓠广集》卷四中提出:“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这种解释是很合理的。

柳树和其他树木相比,其特点是“随地可活”,这正可以拿来祝愿远别的人,到了异地后,随遇而安,能够很快地融入当地的人群中,一切顺遂。这一说法便有了深刻的哲理性和更高的文化品味。

但是,我以为,这还不是“折柳送别”这种文化习俗的最初缘由。最早的渊源应该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几句古诗。

理由有三:一是这诗句来自《诗经》,而且是名句,读书人人人熟悉;二是“杨柳依依”表达了战士出征前怀家恋土的离情别绪,为后来的的送别诗奠定了文化基调;三是《诗经》作为五经之一,其深广的文化传承作用是不容怀疑的,古人作诗讲究“无一字无来处”,当然来自经典。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人把《渭城曲》中“客舍依依杨柳春”改为“客舍青青柳色新”,我以为不妥。

总之,“折柳送别”应该有“谐音感怀”、“哲理启迪”、“文化传承”这样三个缘由。三、“折柳”之乐曲“折柳送别”时,要吹笛,有时还要放声歌唱,所以,古诗中常把折柳、吹笛(唱曲)联系在一起,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与之相关的乐曲有这样三首:一是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的《折杨柳枝》。有一首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李白《塞下曲》:“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还有前面提到的《春夜洛城闻笛》,这两首诗中所言“闻折柳”,都应该是《折杨柳枝》这支曲子。二是唐朝的《渭城曲》,又称《阳关三叠》。

其实原来并不是一首歌曲,只是王维写的一首诗《送阮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后来由乐人谱入乐府,当作送别曲,并把末句“西出阳关无故人”反复重叠歌唱,所以称为《阳关三叠》。这在唐朝是一首非常流行的送别曲。

三是唐朝的《杨柳枝词》。是唐教。

关于“柳永的诗词《雨霖铃?寒蝉凄切》注释和赏析”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梦雪]投稿,不代表伍月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uyuewh.cn/yue/510.html

(20)
梦雪的头像梦雪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梦雪的头像
    梦雪 2025年07月20日

    我是伍月号的签约作者“梦雪”

  • 梦雪
    梦雪 2025年07月20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柳永的诗词《雨霖铃?寒蝉凄切》注释和赏析”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柳永的诗词《雨霖铃?寒蝉凄切》注释和赏析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

  • 梦雪
    用户072009 2025年07月20日

    文章不错《柳永的诗词《雨霖铃-寒蝉凄切》注释和赏析》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