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榴
李玉进
李玉尚
李玉政
李玉恒
李玉铭
李玉钢
李玉超
李玉
李玉臻
李玉立
李玉逸
李玉鸿
李玉峙
李玉帅
李玉林
李玉汶
李玉涛
李玉超
李玉超
李玉彬
李玉彬
李玉骏
李玉捷
李玉顺
李玉杰
李玉达
李玉凯
李玉瑾
李玉波
李玉骐
李玉辉
获中国地质科学院和中国地质学会十大科技进展项目
李玉彬 盛强
摘要 进行油水驱替物理模拟的同时,利用CT扫描获得岩心内部定量的三维油水饱和度数据,从而直观分析岩心内部流体运移状态。研究涉及CT扫描的试验方法和过程,应用CT图像重建油水流动状态和剩余油分布状态,及其如何处理 CT数字图像。通过两个实例,成功再现了油水驱替物理模拟各个阶段的饱和度分布历史,清楚观察倒水驱以及聚合物驱等提高采收率方法的机理。
关键词 CT 物理模拟 饱和度 聚合物驱 采收率 韵律模型 机理
一、引言
利用计算机层析(CT)研究多孔介质中的渗流特点是被国内外广泛接受的一种技术。其优点是:在进行岩心驱替的同时利用CT扫描获得驱替岩心内部定量的三维油水饱和度数据,从而直观分析岩心内部流体运移状态。而常规试验仅能给出整个岩心内部饱和度的平均值。
图1 体积CT扫描岩心示意图
CT用于渗流研究20余年来,在国外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备试验体系。近年来,CT研究同油藏工程的新理论和新方法不断结合,推动了渗流力学的技术进步。1997年,胜利油田有限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从美国引进了一套具有体积层析功能的微焦点工业CT系统,在渗流物理模拟、数据处理和软件开发等方面具有较大的投入,并形成了一套有效的研究手段。研究涉及 CT扫描的试验方法和过程,应用 CT图像重建油水流动状态和剩余油分布状态,及其如何对获得的切片数据进行处理。所涉及试验的过程同常规试验类似,即先抽真空饱和水,再用油驱水建立束缚水状态,然后注水驱替至残余油。不同点是在试验过程中不断地进行 CT扫描。另外,利用CT扫描驱替试验,必须在油水某一项中加入能引起射线衰减的物质,如在水相中加入NaI。
二、CT机及扫描方法
试验应用ACTIS工业CT/DR系统,系统具有先进的体积CT功能,用于扫描均质柱状岩心驱替试验,实现岩心三维空间油水饱和度的分布数值。系统配置见图1,X射线源发射锥形射线束,穿过放置在转台上的岩心;通过岩心旋转,获得投影数据,一次扫描重建100个切片,从而完成一个三维数据体的扫描。
该系统具有的射线数字照相(DR)功能用于扫描二维模型。系统配置见图2,扇形射线束穿过模型,通过模型水平位移完成一个二维DR图像。该功能用于扫描多层复合韵律油藏模型的驱替更有效。
三、CT计算饱和度分布的基本原理
将试验岩心在i、j、k三个方向上划分为若干网格体(图3),CT扫描测得每个网格体上的X射线线性衰减系数。在实际中,为方便应用将衰减系数转换成CT数,每个网格的CT数用CTijk表示。当岩心中饱和油水两相时,每个单元格CT数表示如下:
胜利油区勘探开发论文集
式中: ——油水驱替过程中每个网格的CT数;
Φijk——每个网格的孔隙度,%;
——每个网格的油饱和度,%;
——每个网格的水饱和度,%;
——每个网格岩石骨架的CT数;
CTo——油的CT数;
CTw——水的CT数。
图2 DR扫描二维驱替模型示意图
图3 岩心网格划分示意图
对完全饱和水或完全饱和油的岩心进行扫描,CT数表示如下:
胜利油区勘探开发论文集
胜利油区勘探开发论文集
式中: ——完全饱和水时每个网格的CT数;
——完全饱和油时每个网格的CT数。
由(1)、(2)和(3)式得到每个网格的油、水饱和度:
胜利油区勘探开发论文集
必须利用CT扫描获得完全饱和油水时的CT数分布 ,驱替过程中扫描获得不同时刻的CT数 ,即可计算得到不同时刻饱和度分布。
四、CT数字图像处理
单纯利用CT图像无法反映出驱替过程中油水的动态变化,必须对CT图像进行射线硬化处理、图像矩阵变换、射线漂移处理和体积CT位置校正等,才能进行饱和度分布的计算。
1.射线硬化处理
由于X射线是连续的多色光谱,会造成一种射线硬化的伪像。这种图像的特点是边缘灰度大、中心灰度低,这样得到的饱和度分布图像也是边缘饱和度值高,中间的值低。目前可行的方法是利用切片CT数的平均值创建一个反硬化图像来消除射线硬化。
2.图像矩阵变换
对于多孔介质中某一质点P,以其为质心的体积为△V,其孔隙体积为△Vp,孔隙度为:
胜利油区勘探开发论文集
绘制φ和△V的曲线,当△V缩小到某个体积△V0附近时,φ开始剧烈振荡。当△V在孔隙上时,φ=1;当△V在骨架颗粒上时φ=0。对于饱和度计算亦是如此,如果简单的以CT像素矩阵为网格,将使计算的饱和度分布数值剧烈振荡。这即为进行矩阵变换的原因。
3.X射线漂移校正
由于扫描驱替试验长达十几至几十小时,在试验过程中射线检测器不断老化及外界条件的随机变化,导致相同材料的射线衰减值有相当的差别。必须利用标定材料的衰减数据对不同时间CT图像数据进行校正。
4.体积CT位置校正
一方面,体积CT应用锥形X射线束,射线的边缘和中间强度有一定差别。另一方面,体积CT除了中心切片外,其他切片实际上是再现多个椭圆体衰减值的叠加。这种两种情况导致了岩心的k方向各个切片CT数的平均值略有差别。试验需要利用均匀柱状材料进行标定。
五、应用实例
1.CT扫描均质岩心内部驱替特征
试验主要目的:研究 CT扫描驱替试验油水饱和度分布的试验和计算方法,不同渗透性均质岩心的饱和度分布特征,以及利用CT扫描确定水驱和聚合物驱的驱替规律。
试验选用均质人造岩心,在常温常压下完成,注入速度0.1ml/min;岩心渗透率684×10-3μm2,孔隙度27.8;岩心直径2.5cm,长度5.7cm;原油粘度为38mPa.s。
图4 采收率与注入倍数关系曲线图
利用CT扫描能够计算驱替过程中油水饱和度的分布、水驱剩余油分布状态、聚合物段塞残余油富集状态,同时获得采收率曲线。图4是CT图像处理后得到的数据,可以观察到注入聚合物段塞后提高采收率效果明显。注入聚合物段塞后,采收率约为76%,比水驱提高约16%。
提高采收率的机理由CT图像处理完成的轴向切片可清晰观察到(图5)。图5为试验一的成像处理结果,黑色代表高含油饱和度,白色代表高含水饱和度,反映在不同注入倍数下油水饱和度的数值分布状态。可以看出,随着水的不断注入,图像由黑变白,岩心内部含油不断减少。在水驱阶段水窜通道明显形成,在窜流通道上,油饱和度明显低于其他区域,微观波及的不均匀性非常明显。注入0.2PV聚合物段塞,有效富集了水驱之后的剩余油,形成了类似活塞式的驱替。通常认为聚合物驱可提高宏观波及系数,而该试验成功地观察到其在微观上也有效地提高了波及的均匀性。
图5 不同注入倍数时的饱和度分布图
图中颜色越黑,反映油饱和度越高;从上到下水饱和度不断减少,注入倍数依次为0、0.36、1.31、2.58、2.88;1为束缚水状态,2~4为水驱过程中的饱和度分布,5为注入0.2PV聚合物段塞后注入0.4PV水后的状态
2.射线数字成象研究韵律模型驱替规律
试验目的:观察韵律模型在不同注入速度下的驱替特征,水窜通道沿渗透层的突进规律,以及油水饱和度在不同驱替阶段的的分布特点。
模型为人工烧制三层反韵律模型,尺寸为:长×高×宽=20cm×5cm×1.5cm;自上而下三层结构高度分别为1.5cm、2.5cm、1cm,渗透率分别为4μm2、2μm2、1μm2。试验在室温(25℃)下进行,平均注入线速度分别为4mm/min、2mm/min、1mm/min。驱替用油为混合机油,25℃下粘度为115mPa·s。
利用DR扫描和CT扫描一样,能够计算模型在二维平面上孔隙度的分布、驱替过程中油水饱和度的分布、水驱剩余油分布状态,以及注入采出曲线。相对CT图像数据处理,DR图像的处理较为简单,同时利用DR图像相减技术还能观察水驱微观通道。
图6 韵律模型 DR成像结果图
从图6中可以看出,两幅图像均为注入速度为1mm/min、注入0.07PV水溶液后,流体沿高渗透层窜进。图6A反映了饱和度分布状态;图6B为利用图像相减获得的流动形态图,流体的冲刷方式与经验有所差别,微观指进异常明显。
主要参考文献
[1]S L Wellington,H J Vinegar.X-Ray Computerized Tomography.SPE 16983:885~898.
[2]Agrag,ARKovscek.CT Scan and Neural Network Technology for Construction of Detailed Distribution of Residual Oil Saturation DuringWaterflooding.SPE 35737:695~710.
参考文献的正确格式
(一)西藏发现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床地质特征综合研究
项目来源:中铝资源西藏金龙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委托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工作项目(编号:12120113093);国家“973项目”课题(编号:2011CB403103);青藏专项优选项目(编号:12120113037400)。
主要完成人:唐菊兴、孙兴国、陈红旗、王勤、李彦波、卫鲁杰、李玉彬、丁帅、王艺云、杨超、段吉琳、杨欢欢、张志、宋俊龙、高柯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中铝资源西藏金龙矿业股份有限公司、西藏地质矿产勘探开发局地质五队、成都理工大学
主要成果:
近些年,世界范围内与斑岩成矿有关的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勘查评价和综合研究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发现了众多的超大型矿床,如Lepanto、El Indio、Goldfield等世界级铜金矿床。我国著名的紫金山就是一个典型的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铜金矿床,浅部以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为主,深部以斑岩型铜金矿为主。
2011年以来,增生造山成矿系统中的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床的成矿机制与找矿突破研究分别获得青藏专项优选项目、地调项目工作项目、中铝资源勘查项目、国家“973”项目的资助。
研究内容包括:①西藏主要成矿带是否存在与斑岩型铜金成矿系统有关的浅成低温热液矿床;②多龙矿集区的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保存条件;③荣那铜金矿床类型厘定和找矿突破。
取得新进展如下:
1.在多龙矿集区(铁格龙南荣那矿段)发现超大型的浅成低温热液铜金矿床,基本查明其矿体地质特征
铁格龙南荣那矿段铜(金银)矿床是2013年中铝资源西藏金龙矿业股份有限公司第一个取得重大突破的铜(金银)矿,该矿床具有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所特有的矿物组合、蚀变组合和矿化特征,是西藏第一例得到确认的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其现已控制的资源规模及推测的资源潜力远比紫金山铜金矿大(张德全等,1991,2005;邱小平等,2010;刘羽等,2011)。
荣那矿段矿体总体呈北东向分布,控制矿体北东延长超过1200米,南东—北西向约800米,中部钻孔施工至1136米(ZK3205孔)以上尚未穿透矿体(矿体厚度914.77米,Cu品位0.62%),矿体总体向北缓倾斜,剖面上为中间厚向外变薄的趋势,呈一漏斗状。
走向上、倾向上、垂向上均未控制住矿体,矿床规模有待进一步确定,有望实现超大型矿床规模。矿体Cu平均品位大于0.5%,伴生金银,伴生Au平均品位在0.1克/吨左右,伴生银平均品位在2克/吨左右。矿石以典型的细脉浸染状为主,局部发育星散浸染状—稠密浸染状矿石,矿石矿物由铜蓝、蓝辉铜矿、硫砷铜矿、斑铜矿、黝铜矿、黄铜矿组成,从浅部至深部,铜蓝、蓝辉铜矿大量发育,交代黄铁矿、黄铜矿、斑铜矿、硫砷铜矿和黝铜矿。铜矿物的含量:铜蓝>蓝辉铜矿>硫砷铜矿>斑铜矿>黄铜矿>黝铜矿>辉铜矿。黄铁矿总体含量在3%~35%之间,在矿体中上部发育,上部黄铁矿呈星点状,浸染状;中下部黄铁矿呈脉状,个别脉体厚达20厘米以上,黄铁矿多发育在硅化脉、粘土脉体的边缘或中心,表面发育溶蚀孔。显微鉴定表明,黄铁矿形成早于所有铜矿物。主要脉石矿物有明矾石、地开石、绢云母、石英、硬石膏、粘土矿物等。在浅部发育条带状、层纹状、皮壳状、不规则状明矾石、地开石,这在斑岩成矿系统中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常可见到(Hedenquist et al.,1994,1999;Sillitoe et al.,2003)。
荣那矿区24号勘探线地质、蚀变及矿化分布图
地开石(正交偏光)
明矾石(正交偏光)
令人感兴趣的是,矿石中发育大量铜蓝、蓝辉铜矿交代其他硫化物现象,甚至在深达1100米孔深的矿石中也十分发育,此种产状的铜蓝和蓝辉铜矿是传统意义上的硫化物次生富集带的产物,还是浅成低温条件下交代作用形成的,这关乎对传统硫化物次生富集成矿理论的挑战,需要深入研究。
2.完善了“产学研”机制和商业性勘查评价技术体系,建立了矿床地质模型、估算了资源量,开展了矿床深边部及外围找矿预测,预测尕尔勤、地堡拿木岗矿区可以找到类似的矿床类型,为区域找矿指明了方向
(1)指导中铝资源制定勘查质量监控标准化和规范化体系,按照N43-101和国家行业规范进行勘查评价,研究工作全程参与,并指导勘查评价。
(2)在尕尔勤、地堡拿木岗矿区发现孔洞状、块状、条带状的石英、玉髓等,显示深部存在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体和斑岩型矿体,为企业勘查评价指明方向。
(3)采用Micromine软件,估算了铁格龙南荣那矿床铜金银资源量,铜金属量528.6万吨,平均品位0.55%;金金属量74.8吨,平均品位0.08克/吨;银金属量1115.0吨,平均品位1.17克/吨。其中,工业矿的含量为:铜金属量451.1万吨,平均品位0.64%;金金属量59.1吨,平均品位0.08克/吨;银金属量881.2吨,平均品位1.24克/吨。为一些矿业公司独立技术报告的完成和科学决策做出了重要贡献。
3.本项研究的重要意义和启示
(1)科学新认识:荣那斑岩矿化叠加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化,K1m安山岩、玄武质安山岩形成于成矿后,盖在已经遭受浅剥蚀的矿体之上,起到保存矿体的作用,导致高硫型矿体未被剥蚀。
(2)找矿新发现:发现多龙矿集区存在斑岩型+角砾岩型+浅成低温热液型的“三位一体”矿体组合,尕尔勤、地堡拿木岗发现硅帽,为区域找矿指明方向,为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
(3)勘查新思路:为高光谱蚀变组合寻找浅部找矿标志;为大功率激电确定矿化强度;为国际标准进行勘查质量监督;形成基于“产学研”结合新模式优化勘查部署。
(4)找矿新突破:铁格龙南荣那矿段从一个小矿点到500余万吨铜的超大型矿床,短短一年达到详查程度,并提交了基于N43-101标准的独立技术报告。
硫砷铜矿的能谱图(硫砷铜矿是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中的标志性矿物)
注释:RN1604-171.6-3-003Cu3.29(Fe0.1)As1.15S4硫砷铜矿
明矾石的能谱图(明矾石是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中的标志性蚀变矿物)
注释:RN1604-171.6-2-005K1.02Al3.31S2.44O14≈KAL3(SO4)2(OH)6明矾石
4.结论
(1)荣那铜(金、银)矿矿石组构及矿物组合具典型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特征,是斑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的产物,中浅部为典型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深部过渡为中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化叠加在斑岩矿化之上。
(2)该矿床类型的发现及取得的重大找矿成果,结束了西藏至今没有发现典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历史,对区域找矿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该矿床是西藏地区发现的首例超大型浅成低温热液铜(金)矿床,从矿床的矿石特征及矿体规模来看,与福建紫金山铜金矿床具有高度可比性。是我国“第二个”超大型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规模比紫金山还要大得多。
(3)矿体规模巨大,矿石具明矾石、地开石蚀变组合,黄铁矿的含量在3%~35%之间,铜矿物由铜蓝、蓝辉铜矿、硫砷铜矿、斑铜矿、黝铜矿、黄铜矿组成,特别是铜蓝和蓝辉铜矿在孔深1100多米处大量发育,从矿物组合分析,铜蓝和蓝辉铜矿是低温热液成矿阶段的产物,推断深部存在斑岩型铜(金银)矿体。
(4)外围寻找该类矿床潜力巨大,尕尔勤、地堡拿木岗将是下一步找矿突破的重点地区。
该项目入选中国地质科学院2013年度十大科技进展项目和中国地质学会2013年度十大科技进展项目。
在尕尔勤矿区发现的多孔状石英(典型的浅成低温热液顶部的硅帽)
(二)全国重要矿产总量预测
项目来源: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项目
主要完成人:肖克炎、叶天竺、杨毅恒、陈建平、丁建华、孙莉、阴江宁、唐攀科、牛翠祎、汪新庆、丛源、娄德波、李楠、商朋强、李景朝、齐帅军、白万成、张莹、王春艳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主要成果:
矿产预测评价是整个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成果的落脚点,该项目经过近八年工作,主要按照矿产预测评价“五统一”的指导原则,通过技术理论研发、方法示范、技术培训、多层次指导、成果验收、成果汇总等,确保全国资源潜力评价项目的顺利进行。主要成果是建立或完善了具有我国特色,符合我国地质条件,以我国特有的成矿系列理论为基础的区域矿产预测理论与方法体系;依托GIS技术,研发了以计算机空间数据库技术、数据挖掘技术为基础的矿产预测全流程信息方法技术;以省级预测成果为基础,完成了全国22种重要矿产的资源预测评价,初步摸清了资源潜力;在资源潜力预测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对重要成矿带划分了找矿远景预测区,提出了找矿工作部署建议。主体成果可反映在如下几个方面:
1.矿产预测理论框架
在前期国家支撑项目和“863”项目的基础上,发展了成矿系列理论、成矿动力学理论和综合信息矿产定量预测为支撑的矿床模型综合地质信息矿产预测方法。发展了三个预测理论、三个基本预测流程和三个基本预测成果的矿产预测框架,提出了矿床模型综合地质信息矿产预测方法。以多岛弧板块构造理论为指导,开展以成矿动力学为基础建造构造编图,构建扎实的成矿构造环境预测基础;以成矿系列矿产预测类型为纲,建立矿床综合信息找矿模型;以综合信息矿产定量预测方法为指导,开展靶区(最小预测区)圈定和未发现资源量估算。
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预测软件培训班(西部)
全国重要矿产总量预测项目验收会议
本次预测由于一轮、二轮区划和矿产预测方法积累,特别是赵鹏大、陈毓川、王世称、李裕伟、朱裕生等国内知名专家长期实践总结预测方法,使得预测评价一开始就有顶层设计,保证了全国预测一盘棋和成果汇总的一致性。
2.矿产预测方法
结合具体矿产预测实践,矿产预测方法创新很多。编制矿产资源定量预测方法、23种矿产预测方法工作指南、预测资源量估算方法、MRAS矿产预测方法、矿产预测成果汇总方法等技术文档。先后在地学前缘、吉林大学、地质通报、地质学刊等刊物出版预测方法成果。主体预测成果创新是地质预测方面创新,特别是成矿系列指导下矿床模型系统的定量预测方法。
(1)成矿系列在矿产预测全面应用。在前人成矿系列“缺位预测”等理论预测的基础上,全面地将成矿系列理论在矿产预测类型划分、预测工作区圈定、预测模型建立、综合预测区预测成果汇总等进行系统应用和发展。真正做到理论预测与集体实际信息资料预测结合在一起。
(2)以成矿系列关键成矿地质作用为基础,总结了六大矿产预测方法类型。包括沉积矿产预测方法、侵入岩体型预测方法、岩浆热液型矿产预测方法、层控内生型矿产预测方法、变质矿产预测方法、综合内生型矿产预测方法等。它们在基础编图、预测要素提取、定量预测方法等有明显不同。这样使预测有可靠地质基础,又有方法指导性和普适性。
(3)矿产预测类型是本次预测纲领。借鉴美国地质调查局预测模型,我们总结了23种矿产77个全国性模型。各省在此基础上,以成矿系列矿床式为基础,划分了近千个地区矿产预测类型,以此为基础,开展预测工作区划分、预测模型建立、预测要素图编制等工作。
(4)开展矿床模型地质体参数法新方法研究,并全面应用。应用矿床成矿系统理论,将成矿地质体、矿床、成矿地质异常作为整体,改进和发展了地质体积参数法。研究了控制资源潜力关键要素,认为成矿系统规模越大,矿床资源潜力越大。通过已知矿床系统的参数进行类比,预测未发现的矿产资源及其潜力。
(5)提出综合预测要素图编图的模型及方法。建立预测区综合预测要素图编制方法及模型,认为只有建立好综合编图模型,有可能使预测要素图能够充分利用物、化、遥综合信息。
(6)提出了资源量三维立体预测方法。尽管本次没有进行系统三维建模方法研究,但在利用深部地球物理资料、深部地质钻探资料等进行预测方面有一的定进展。如资源量估算过程中我们重点设计了预测地质体深度参数。对于该参数我们设计了7种确定依据,包括使用地球物理反演得到成矿地质体参数等。
3.计算机矿产预测全面应用
计算机空间数据库技术及数据挖掘技术全面应用是本次预测评价的一大特色。所有的基础数据都建立在GIS上空间数据库,这些数据通过数据模型得到有效管理和使用。MRAS矿产资源评价系统在本次预测评价中得到了充分应用,它高效快捷地完成地质数据成矿信息提取和综合。协助地质专家进行最小预测靶区圈定和资源量估算。如果没有计算机空间数据管理工具,那么完成25种矿产预测这项繁杂工程是不可想象的。同时预测成果数字化将为今后常态化工作提供方便的使用基础数据。
4.全国23个矿种预测成果
全国重要矿种资源潜力评价成果是在省级和大区重要矿产总量预测成果的基础上,从全国的层面进行了汇总,并划分了全国层次的3级预测区。其主要内容包括,从全国层面上,按照累计查明资源储量、不同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预测资源量、不同深度预测资源量、不同地质可靠程度预测资源量和不同利用程度预测资源量针对铁、铝土、铜、铅锌、钨、锡、钼、稀土、金、银、锑、锰、铬铁矿、镍、菱镁矿、锂、钾盐、磷、硫、萤石、重晶石和硼矿等23个矿种进行了汇总,并对重要3级预测区进行了评述。经过对全国23个矿种的汇总和综合分析,全国重要矿种的查明资源储量,以及预测资源量等一些重要特征如表所示:
我国23个矿种预测区资源量统计表
续表
5.人才培养
通过多年项目技术培训和实际工作,培养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一大批矿产预测年轻人员。这些年轻地质矿产预测人员既懂成矿规律、矿产预测,又懂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据不完全统计直接参与该项目的博士、硕士近50人,全国培养的预测评价人员近500人,为以后矿产区划常态化提供人才保障。
该项目入选中国地质科学院2013年度十大科技进展项目。
文物修复始于何时?
关于参考文献的正确格式
关于参考文献的正确格式,参考文献指的是在文章或者著作中参考到的文献,有一定的格式要求,而参考文献更加是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分享关于参考文献的正确格式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参考文献的正确格式1参考文献是根据GB/TB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适用于“著者和编辑编录的'文后参考文献,而不能作为图书馆员、文献目录编辑者以及索引编辑者使用的文献编著录规则”。参考文献的书写样式不可随意更改,要按照标准仔细地进行排版。
参考文献的编写顺序是按照论文中引用文献的顺序进行编排,采用中括号的数字连续编号,
依次书写作者、文献名、杂志或书名、卷号或期刊号、出版时间。
参考文献的书写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参考文献的全角和半角问题。其实很简单,英文标点+半角;中文标点+全角。可以自己试一下全角和半角的差别在哪,其实就是字符问题,全角字符占两个字节,半角是占一个。另外我们要了解一下关于参考文献都有哪些类型。一共是分为16种类型,如下图所示。
其中对于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其文献类型标识建议采用单字母“A”;对于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建议采用单字母“Z”。
我们可以具体的学习一下参考文献格式
[序号] 期刊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期): 起止页码。
[序号] 专著作者。书名[M]。版次(第一版可略)。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
[序号] 论文集作者。题名〔C〕。编者。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
[序号] 学位论文作者。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
[序号] 专利所有者。专利文献题名〔P〕。国别:专利号。发布日期。
[序号]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序号] 报纸作者。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序号] 报告作者。题名〔R〕。报告地:报告会主办单位,年份。
[序号] 电子文献作者。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文献出处,日期。
参考文献的正确格式2参考文献以正文中引用的先后次序排列。
以下分别是著作、学位论文和期刊的例子:
[1] 王兴业,唐羽章。复合材料力学性能[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88:366–382。
[2] 李玉彬。环氧树脂电子束固化机制与应用基础研究[D]。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
[3] 武德珍,宋勇志,金日光。PVC/弹性体/纳米CaCO3 复合体系的加工和组成对力学性能的影响[J]。复合材料学报,2004,21(1):119–124。
据资料记载文物的修复、仿古业史于春秋时期,在《吕氏春秋·审已篇》,《韩非子说林》均记载有赝鼎的故事,至唐代已出现临摹前人字画等伪作之事,到北宋时期已极为盛行,尤以仿造青铜器繁多,多以商、周真器作模式,器型、纹饰仿得相当逼真。
元代以后,由于连年战争,仿制处于低潮,作工也比宋代低劣。但出现了民间专业仿古作坊,杭州的姜娘子、平江路(苏州)的王吉等民间作坊仿制古铜器颇有名气。
明代仿制也不如宋代,民间作坊主要在江南,仿器多按宋代编者的《考古图》仿制,并仿制一些汉代规矩铜镜和唐代的海兽葡萄镜等器,制工粗糙。但明代宣德年间所铸的仿古炉,又称宣德炉,它的式样颇多,非常精美,独具一格,并且以嘉兴张鸣岐等人仿制的古代铜炉知名一时。到清代更是百花齐放,几乎所有古代文物都有仿制,同时出现了一大批专业仿古高手,如北京的范寿轩、赵允中、王尽臣、李玉彬、李坟堂、胡迁贞、潘承霖、王海等,济南的胡麻子、胡世昌,并逐渐形成了四大派别,古董商称其为:北京派、苏州派、潍坊派、西安派。
北京派:由清宫造办处的”歪嘴于“(称为清宫艺人八怪之一),辛亥革命时期出宫在清宫附近从事古器修复为生,并收有七个弟子,如张文普、贡茂林、张书林、王德山、等他们在抗战时期各自教出的部分徒弟,解放以后并进入了博物馆,成为新中国第一代的文物修复人员。
苏州派: 苏州自明、清就已成了仿古作业的基地,清末民国年间、以周梅谷、刘俊卿、蒋圣宝、骆奇月、金润生等仿古的铜器名匠名扬海内外,为今“南派”代表,现在文物修复界以南京博物院、安徽省博物馆等为“南派”之源。
潍坊派:主在形成于清代的乾隆、嘉庆时期,清末民国颇具规模。
西安派驻:西安是仿古作伪的地区,在具器物上伪刻铭纹便始于西安,主要仿造度量衡器,有苏亿年、苏兆年兄弟和嶷眼张等著名工匠~
本文来自作者[依真]投稿,不代表伍月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uyuewh.cn/yue/2628.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伍月号的签约作者“依真”
本文概览:李玉榴李玉进李玉尚李玉政李玉恒李玉铭李玉钢李玉超李玉李玉臻李玉立李玉逸李玉鸿李玉峙李玉帅李玉林李玉汶李玉涛李玉超李玉超李玉彬李玉彬李玉骏李玉捷李玉顺...
文章不错《李玉帅英文名是什么》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