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江呤》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写景诗,写了傍晚到夜晚诗人看到幅什么,表达了什么

网上有关“《暮江呤》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写景诗,写了傍晚到夜晚诗人看到幅什么,表达了什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暮江呤》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写景诗,写了傍晚到夜晚诗人看到幅什么,表达了什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绝。这是一首写景佳作。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运用了新颖巧妙的比喻,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通过吟咏表现出内心深处的情思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全诗语言清丽流畅,格调清新,绘影绘色,细致真切,其写景之微妙,历来备受称道。

此诗大约是长庆二年(822年)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当时朝廷政治昏暗,牛李党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作者离开朝廷后心情轻松畅快,因作此诗。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译文

一道残阳渐沉江中,半江碧绿半江艳红。

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珠亮似珍珠郎朗新月形如弯弓。

赏析

《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全诗构思妙绝之处,在于摄取了两幅幽美的自然界的画面,加以组接。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两者分开看各具佳景,合起来读更显妙境,诗人又在诗句中妥帖地加入比喻的写法,使景色倍显生动。由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自愿远离朝廷后轻松愉悦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因而又使全诗成了诗人特定境遇下审美心理功能的艺术载体。

前两句写夕阳落照中的江水。“一道残阳铺水中”,残阳照射在江面上,不说“照”,却说“铺”,这是因为“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射过来,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委婉、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独特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诗人抓住江面上呈现出的两种颜色,却表现出残阳照射下,暮江细波粼粼、光色瞬息变化的景象。诗人沉醉了,把他自己的喜悦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之中了。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初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诗人俯身一看,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这绿草上的滴滴清露,很像是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珍珠。用“真珠”作比喻,不仅写出了露珠的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诗人再抬头一看,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弯弓。诗人把这天上地下的两种美妙景象,压缩在一句诗里——“露似真珠月似弓”。作者从像弓一样的一弯新月,想起当时正是“九月初三夜”,不禁脱口赞美它的可爱,直接抒情,把感情推向高潮,给诗歌造成了波澜。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和谐、宁静的意境,用这样新颖巧妙的比喻来精心为大自然敷彩着色,描容绘形,给读者展现了一幅绝妙的画卷。由描绘暮江,到赞美月露,这中间似少了一个时间上的衔接,而“九月初三夜”的“夜”无形中把时间连接起来,它上与“暮”接,下与“露”、“月”相连,这就意味着诗人从黄昏时起,一直玩赏到月上露下,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热爱之情。

另外,值得读者注意的是这首诗中的时间问题。《暮江吟》写了三个不同的“时间”。通过以上分析,《暮江吟》前两句写的时间是日落前(一小段时间)或日落时;后两句主要写日落后(一小段时间),即黄昏;由后两句还引伸出夜里一段时间。这完全符合作者的观赏顺序,即作者先于日落前看到了“残阳铺照”,又于日落后看到了“月似弓”,再于夜间看到了“露似真珠”。大多数资料都认为,“月似弓”与“露似珍珠”是作者于夜间同一时刻看到的,前写天上,后写地下。其实这是因为缺少天文、气象常识,忽视了两种自然现象之间的“时间差”问题。如前所述,作者看到“九月初三”、“月似弓”之时,只能是在日落后不久。此时,由于太阳刚刚落山不久,地面散失的热量还不多,凉露尚未形成;而等到夜里“露似真珠”之时,似弓之月却又早已沉入西方地平线以下了。

东汉末年曹操的《观沧海》,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是一首四言乐府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

原诗:

《观沧海》两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释义:

东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观赏苍茫的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周围树木葱茏,花草丰茂。萧瑟的风声传来,草木动摇,海中翻涌着巨大的海浪。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啊,庆幸得很!就用诗歌来表达内心的志向吧。

作者简介: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所以就写下此诗,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汇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

赏析:

《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虽然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

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

第一联:点明事由。“观”可谓诗眼,全诗正文就是描写由“观”而见到的景象。“以”,是连接“临碣石”与“观沧海”两个动词短语,连词,来的意思。

第二联:由上联末字“海”,引出本联首字“水”,再由水中的“山”说到“岛”,自然写出“山岛”一词。因为是山一般的“岛”,故用“竦峙”来形容。

第三联:由上联的“山岛”,写到岛上长满树木百草。出句的陈述对象高的“树木”用“丛生”来形容,写出树木林立的样子,对句的陈述对象矮的“百草”用“丰茂”来描写,也抓住了植被的特点。物象描写顺序由大到小。

第四联:这联的视角从上面的微观转到宏观,从大处着墨,写出登临碣石山的气候,沧海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仿佛可以让人想到诗人刚刚风卷残云般消灭乌桓势力的那种雄壮气势。

第五联:前面四联是写实,紧接四句写虚,写想象。作者根据生活体验,借助想象,写出了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壮观景象。两个“若”字写出了作者胸襟特别开阔,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第六联,尾声。这八言原本是配乐演唱时作为副歌的,一般跟作品的主体部分可以没有内容上的联系。但这里与正文作者抒发豪情的格调氛围还是很和谐的。

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为历代读者所激赏。

百度百科——观沧海 (曹操所著四言乐府诗)

关于“《暮江呤》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写景诗,写了傍晚到夜晚诗人看到幅什么,表达了什么”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梦之]投稿,不代表伍月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uyuewh.cn/yue/1724.html

(11)
梦之的头像梦之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梦之的头像
    梦之 2025年07月30日

    我是伍月号的签约作者“梦之”

  • 梦之
    梦之 2025年07月30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暮江呤》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写景诗,写了傍晚到夜晚诗人看到幅什么,表达了什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暮江呤》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写景诗,写了傍晚到夜晚诗人...

  • 梦之
    用户073002 2025年07月30日

    文章不错《《暮江呤》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写景诗,写了傍晚到夜晚诗人看到幅什么,表达了什么》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