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关“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分别是什么时候?”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分别是什么时候?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一更对应现代时间19-21点,二更对应现代时间的21-23点,三更对应现代时间的23-1点,四更对应现代时间的凌晨1-3点,五更对应现代时间的凌晨3-5点。
古代将一夜平均分为更,每更又平均分为五点,整更击鼓,逢点鸣钟。首位及三个节点用鼓打更报时,故又称五更、五鼓或五夜。
打更方法
从一更到五更打更的方法各不一样,打落更(即晚上七点)时,一慢一快,连打三次。打二更(晚上九点),打一下又一下,连打多次。打三更(晚上十一点)时,要一慢两快。打四更(凌晨一点)时,要一慢三快。打五更(凌晨三点)时,一慢四快。
古人常说的:定更,一更,二更,三更....,都指的是几点?
古代的一更到五更分别是今天的:?一更天:戌时 19:00 - 21:00;二更天:亥时 21:00 - 23:00;三更天:子时 23:00 - 01:00;四更天:丑时 01:00 - 03:00;五更天:寅时? 03:00?-?05:00。
古代的十二时辰制。
时辰是古代计时单位,古代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相传是根据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
十二时辰在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扩展资料
十二个时辰与养生
子时——睡觉保护阳气
半夜11点到凌晨1点的时候叫子时,这个时候是一天当中太极生命钟的阴极,按照阴阳消长的规律,这个时候阴气是最重的,而阴是主睡眠的,那么我们就要遵从这个阴阳的消长规律,在这个时候我们要处于熟睡的状态。大家注意,不是这个时候我们才上床,而是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已经处在熟睡状态了。那么什么时候该上床呢?应该在10点半左右。
子时的时候,是胆经值班。胆气在一阳生的时候,是刚刚长出来的阳气,还很微弱,我们要特别保护这个阳气,应该怎么保护呢?最好用睡觉来保护,所以夜半的时候,我们就不要再去跳啊唱啊的,而应该睡觉。这时候要开始养阳气,而养阳气要从它微小的时候就要保护它。
丑时——肝经造血时间
丑时是凌晨1点到凌晨3点的时候,是肝经值班。肝经是主生发的,这个时候的阳气比胆经值班的时候要生得大一点了。肝脏要解毒、要造血,就是在这个时候进行,所以半夜里,千万别去酗酒,千万别沉迷于游戏了。这个时候人体得休息,肝还要工作。有肝病的人多是爱熬夜的人,因为半夜肝要造血、要解毒,如果不给它喘息的机会,自然就容易发病。
寅时——号脉的最好时机
夜里3点到夜里5点是什么时候呢?这时候叫做平旦。因为此时天气要开始平衡了,阴阳开始平衡了。此时肺经值班。此时,天刚刚亮,这时候中医号脉是最准的时候。我们可以看你的脉硬不硬,脉硬呢,40岁以上的人要考虑是否得了高血压;二三十岁的如果脉紧,可能是工作压力太大,还可能是有焦虑症。又紧又硬的脉叫做弦脉,如果是弦脉就要考虑你是不是有高血脂、动脉硬化了。
卯时——空腹喝水,排出毒素
卯时是大肠值班的时候,它是早上5到7点钟。12时辰养生有个重点,就是卯时起床后要喝一杯空腹水,有便秘的人这样做就可以帮助你减轻便秘。因为大肠在此时精气开始旺盛,大肠一鼓动,再加上你的水的帮助,大便就下来了,就能帮助你解毒。要知道大便里的毒占人体所有毒的50%。卯时气血流注于大肠经,卯时在天地之象代表天门开,代表二月,万物因阳气的生发冒地而出,故是排便的最佳时机。中医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寅时肺气实了,卯时才能正常地大便。
辰时——早餐营养要均衡
到辰时的时候,是胃经值班了。这个时候是7到9点,7点钟我们要吃早饭了,而这个时候是胃经值班,所以,胃在此时是最容易接纳食物的。早餐一定要有动物蛋白,要有一味荤,比如说你咸菜就泡饭就不行,得加上一点有动物蛋白的东西,要有一点肉,或者鸡蛋。
巳时——工作学习的第一个黄金时间
接下去上午9到11点是巳时,这时是脾经值班的时候。脾经是主消化的,这个时候,它要吸收营养。而这个时候也是大脑最具活力的时候,是人的一天当中的第一黄金时间,是老人锻炼身体的最好时候,是上班族最出效率的时候,也是上学的人效率最高的时候。所以,我们必须吃好早饭,保证脾经有足够的营养吸收,这样,大脑才有能量应付日常的运转。
午时——睡好午觉养阳气
午时11点到下午1点的时候,是心经值班。这个时候大家要注意,心经值班的时候我们要吃午饭、睡午觉,因为按照太极阴阳气化规律,这个时候阳气最旺。《黄帝内经》说,阴是主内的,是主睡觉;阳是主外的,主苏醒。午时是阳气最盛的时候,我们吃完午饭稍事休息继续工作,这个时候也出效率。阳虚的人这个时候就要好好地睡上一觉,最养阳气。那么阳气不虚也不盛,正常的人怎么办呢?我们午时只需休息半小时到一小时,养养我们的心经。因为我们的心脏很累,除非你是身体很强的人,你可以不睡午觉,一般的话我们还是要睡午觉。睡午觉要平躺,这样可以让大脑和肝脏得到血液,有利于大脑养护。
《黄帝内经》有一句话,叫做“卧,则血归于肝”。你要平躺,这样血液才养肝。肝脏对人体有个重要的分布血液的作用,你睡午觉起来以后,肝脏就可以把血液输送到你的大脑,保证你的工作效率,所以午觉最好要平躺。平躺还有一个什么好处呢?就是保护你的颈椎、你的腰椎。人的骨架就像房子的柱梁,一天到晚地撑着身体,何其累也,所以你看年纪老的人,骨头的病就多。午睡躺下,颈椎可以得到休息,腰也可以歇一会儿,长此以往,你就不会得腰椎增生、颈椎病,也不会得坐骨神经痛等病,所以午时午休是很重要的。
未时——保护血管多喝水
午时过了以后,下午1点到下午3点,就到了未时,这时小肠经值班。小肠经把食物里的营养都吸收得差不多了,都送到了血液里边,血液里边就满满当当的,就像上下班时候街上的车,十分拥挤。这个时候我们必须要喝一杯空腹水,或者是茶也行,这是用来稀释你的血液。因为人体这个时候血液营养很高,很粘稠,所以要稀释血液,这样才能起到保护血管的作用。
申时——工作学习的第二个黄金时间
未时过了就到申时了。下午的3点到下午5点之间,大家要注意了,这是我们的第二个黄金时间。这个时候小肠经已经把中午饭的营养都送到大脑了,大脑这时候精力很好,要抓紧工作,提高效率。
酉时——预防肾病的最佳时期
那么到了酉时,也就是傍晚的5点到傍晚7点,这时候是肾经值班,我们要再喝一杯水。这一杯水非常重要,它可以帮我们把毒排掉,还可以清洗你的肾和膀胱,让我们不得肾结石,不得膀胱癌,不得肾炎。
戌时——工作学习的第三个黄金时间
再往下,到了戌时,也就是晚上的7点到9点,此时是心包经值班。心包经值班的时候呢,我们的心气比较顺了。这个时候是我们一天当中的第三个黄金段,这个时间你可以学习,可以去散步去锻炼身体。但是,当心包经值班时间快结束时,可能是你散步回来以后,你需要再喝一杯淡茶水或者是水,让你的血管保持通畅。
亥时——准备休息
然后就到了亥时,亥时就是晚上的9点到11点,这时候应该休息,准备睡觉,或者是夫妻融洽等等,这都是最佳时间。到10点半你就一定要上床了。到此为止,12时辰养生就全部介绍完了。它的规律就是要按照经络和脏腑,还有阴阳气化来进行养生。
时刻一一时晨分为上时刻,中时刻,下时刻:一个时刻是多长时间,上时刻为时晨的前40分钟,中时刻为时晨的中间40分钟,下时刻?后面40分钟吗?这个我不知道求大神解答。
参考资料:
定更:旧时晚上八时左右,打鼓报告初更开始,称为“定更”。
古人的一更相当于现在的19点到21点;二更是21点到23点 ;三更是23点到凌晨1点;四更是1点到3点;五更是3点到5点。
三更为子时,正是半夜时分,也是夜间最为寒冷的时候。
古人对白天和黑夜的计时和称呼都不相同,白天说成“钟”,黑夜说成“更”或“鼓”。
在古代,城镇都设有钟楼鼓楼,晨起要撞钟报时,所以白天都称为“几点钟”。古人把一夜分为五更,除夕夜的“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就是这个意思。
夜晚巡夜人员打击梆子,以点数报时,所以夜晚时间就称为“更”;有的地方是用击鼓方式报时,所以夜晚的时间还称为“鼓”,所谓的“几更天”或者“几鼓天”都是这个意思。
扩展资料
鼓楼在元代时是万宁寺的中心阁,名齐政楼,到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它才被改建于现在的位置。如今的鼓楼西边,还有一条“旧鼓楼大街”。
清朝接用了明朝的全部宫室坛庙,嘉庆五年(1800年)对鼓楼进行过一次大修,再次肯定了它镇守于全市中轴线北端的位置。据说当年鼓楼上面安置着二十四面更鼓,每面直径都有一米半左右,都是用整张的牛皮蒙制的。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时,鼓楼亦被劫掠,如今二十四面更鼓仅余一面,而且鼓面上还留下了侵略者的刀痕。直到1924年以前,钟鼓楼都履行着向全城居民报告时辰的职责。
钟鼓楼计算时间的方法
最早,在鼓楼上置有铜铸刻漏,据说是宋朝传下来的国宝。所谓刻漏,就是利用水在不同大小的铜壶中均匀滴漏,而度量出时间来的装置。
据说当年的铜漏壶一共有四个,从上到下依次的名称是:天池、平水、万分、收水。漏壶之间安有铙神,设有机械,能按时击铙发声,每次击铙八声,颇为准确。铜壶中自然需经常添水,冬天为了防冻,则注入温水。到了清朝,改用更香来计算时间。
白天,正午时分钟楼要鸣钟。夜晚,鼓楼要报出五个更次。第一更约在晚上八点,报这一更叫“定更”。然后每一更次击鼓一通,每次击十三下。二更约在夜里十点,三更约在午夜零点,四更约在深夜两点,五更约在凌晨四点。
当年的文武百官听到三更鼓后便要准备起床,四更鼓后便要赶到午门外集合,五更鼓后便要鱼贯入朝,跪在太和殿前的称为“海墁”的地上“听旨”。
“定更”时不仅要击鼓,还要相应地撞钟。到四更报“子正”时,又要再相应地撞钟,这一次报时活动有个专门的称谓,叫“亮鼓”。在“定更”与“亮鼓”之间,每隔半个时辰(今天的一小时),钟楼还要独自撞钟一次。
“定更”与“亮鼓”的击鼓、撞钟法,是这样的:两名更夫到时候分别在钟鼓楼上,手提“孔明灯”,遥相对照,作为信号(当年人们称之为“对灯儿”),然后分别进入楼内击鼓、撞钟。击、撞都采取“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的节奏,并重复两遍,共计一百零八下。击鼓在前,撞钟在后,悠悠然要持续好长一段时间。
古人和今人的计时方法是不同的,称谓不同,计算也不同。
比如,现在一个昼夜是24小时,但在古代,一昼夜是12个时辰。12个时辰也不是用一二三四来计算,而是用“子丑寅卯……”来表示,这叫干支纪日法。
干支纪日法是古代汉族民间使用天干地支记录日序的方法,是农历的一部分。干支是天干与地支的合称,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古人将干支相配的六十个单位,每个单位代表一天,假如某日为甲子日,那么甲子以后的日子依次顺推为乙丑、丙寅、丁卯等;甲子以前的日子依次逆推为癸亥、壬戌、辛酉等。
据说干支纪日法是从商朝开始的。从春秋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二月己巳日起到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止,2600多年来,其顺序从未间断或错乱过。
中国传统上使用的是干支纪年和王朝纪年,在几千年的漫长岁月中,曾出现数百个年号用于纪元。
清朝帝王统治瓦解之后,1912年1月2日,孙中山通电全国,开始使用公历纪元法,同时使用中华民国纪年。
1949年,新中国成立,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历纪年法。不过,民间历书上,依然在使用干支纪日法。一些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等,仍然沿用传统农历推算。
干支纪日法是商朝历法的最大成就,这是现今已知世界最长的纪日法。
而所谓的“几月几号”和“几月几日”一样,都是公历日期的表达方法,只不过一个是口语,一个是书面语,就如同“礼拜几”等同于“星期几”一样。
中国新闻网--古人计时习惯:一夜分五更 夜晚时间称"更"或"鼓"
百度百科--定更
关于“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分别是什么时候?”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哈金鑫]投稿,不代表伍月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uyuewh.cn/yue/4040.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伍月号的签约作者“哈金鑫”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分别是什么时候?”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分别是什么时候?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
文章不错《一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分别是什么时候-》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