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来之食的原文是什么?

完整的一句话是: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出处:《礼记·檀弓下》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白话释义:

”齐国发生了大饥荒,黔敖在路上放了食物,等待饥民来,给他们吃。 有个人饿得很厉害,用衣袖蒙着脸面,拖着鞋子,踉踉跄跄地走来。

黔敖见了,左手拿着饭菜,右手端着汤,吆喝道:‘喂!快来吃吧。’那饥民抬眼望着黔敖说:'我就是因为不吃吆喝来的饭菜才饿到这个地步的。’”

寓意:

饥荒之年,黔敖赈施灾民,这无疑是善举,但他态度傲慢、语气轻蔑,为饥民不能接受,终使善举不得落实,该成语告诫人们:尊重别人是至关重要的,即便是给人帮助,也要以此为前提,否则好的愿望则可能落空。

该成语还告诉人们,救济、帮助别人应该是真心实意的,而不要以救世主自居。对于别人善意的帮助,是可以接受的;但是,面对傲慢者的“嗟来之食”,也要像那位有骨气的饥民的一样学会拒绝,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境,人都要保持自尊,这是作为人最可贵的品质。

《礼记.檀弓下》翻译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有一年,齐国发生了大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了食物,以对待那些路过的饥饿者。这时,有个饥饿的人,他垂着手,一瘸一拐的、有些无精打采的走过来。于是,黔敖左手捧着食物,右手端着汤水对他说:“喂,过来吃饭!”而这个饥民猛然瞪眼看着他,说:“我就是因为不吃这嗟来之食才到了这种境况!”于是他谢绝了施舍,终因不吃嗟来之食而死掉了。曾子听到后说:“这种情形还是有些区别的吧?要真是不礼貌的呼唤是可以离去的,但是在施舍者道歉后,也是可以食用的。”

(古语说:君子不食嗟来之食。而这嗟来之食也是有差别的,不能固执以待。否则,只能是以有用之身守死礼了。但有时,真的是不能吃,世上最难歉的是人情,最容易歉的也是人情。大体上说,曾子的想法也算是正确的。)

邾娄定公之时,有弑其父者。有司以告,公瞿然失席,曰:“是寡人之罪也!”曰:“寡人尝学断斯狱矣:臣弑君,凡在官者杀无赦;子弑父,凡在宫者杀无赦。杀其人,坏其室,洿其宫而猪焉。盖君逾月而后举爵。”

邾娄定公在位的时候,发生了子杀父的事件。有司人员汇报了这件事,定公听到后,猛然惊骇的离席而起,并说:“这也有寡人的过错啊!”定公接着说:“寡人曾学过处理这种案件:如果是臣杀君,那么凡是在职的官员都要对此人杀无赦;如果是子杀父,那么凡是在家族内的所有成员都对其杀无赦。不仅要把凶手杀掉,还要拆掉他的住处,并挖成大坑,坑里灌满水。做为当地的国君,也要过一个月后才能饮酒。

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文子曰:“武也得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是全要领以从先大夫于九原也。”北面再拜稽首。君子谓之善颂善祷。

晋国赵文子的新居落成,晋国的大夫们都来参加落成典礼。张老致辞说:“多么高大漂亮啊!多么灿烂美丽啊!以后,可以在这里歌唱奏乐,可以在这里哭丧祭拜,也可以在这里与同僚和族人聚会宴饮。”文子说:“我能够在这里唱歌奏乐,在这里哭丧祭拜,在这里与同僚和族人聚宴,这表明我能善终,而追随先大夫们葬于九原祖坟啊。”于是,文子面朝北再拜稽首。君子们都称赞他们两人,一个善于赞颂,一个善于祈福。

仲尼之畜狗死,使子贡埋之,曰:“吾闻之也:敝帷不弃,为埋马也;敝盖不弃,为埋狗也。丘也贫,无盖。于其封也,亦予之席,毋使其首陷焉。”路马死,埋之以帷。

孔子养的看家的狗死了,让子贡去埋掉,并嘱咐说:“我听说:破旧的帷幔不要抛弃,可以用它埋马;破旧的车盖不要抛弃,可以用它埋狗。我本身也贫穷,没有车盖。但你在封埋的时候,也要我的狗准备一张席子,不要把它的头直接埋在土里。”为国君拉车的马死了,可以用帷幔裹埋。(孔子是重情之人。)

翻译为:春秋时齐国发生饥荒,黔敖准备了食物放在路边,等候饥民过来就给他吃。有一个饥民走来了,黔敖冲着他喊道:“嗟!来食!”那个饥民瞪着眼睛说:“我正因为不食嗟来之食才饿成这个样子。”尽管黔敖向他道歉,那饥民仍然坚决不吃,最后饿死了。

原文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饥者而食之。有饥者,蒙袂、辑履,贸然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出处

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

扩展资料:

作品影响

《礼记》在儒家经典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礼记》在曹魏时期升格为“经”,并在唐代进一步升格为“五经”之一,取代了《仪礼》的地位;《礼记》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并列,被尊为“四书”之一。

在儒家“十三经”中,《礼记》一书最集中、最全面、最系统地记述、阐释了儒家思想学说的核心内容。

《礼记·礼运》中,孔子与其弟子子游以答问的形式提出了著名的“大同”社会理想,并进而说明“天下为公”是大同社会的特征,而礼制则是“小康”社会的纲纪,影响了中国近代社会政治建设。

作品简介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

百度百科-礼记·檀弓下

本文来自作者[冰蝶]投稿,不代表伍月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uyuewh.cn/yue/2367.html

(6)
冰蝶的头像冰蝶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冰蝶的头像
    冰蝶 2025年08月08日

    我是伍月号的签约作者“冰蝶”

  • 冰蝶
    冰蝶 2025年08月08日

    本文概览:完整的一句话是: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出处:《礼记·檀弓下》”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

  • 冰蝶
    用户080807 2025年08月08日

    文章不错《嗟来之食的原文是什么?》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