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年级走进文言文智永退笔冢

1. 智永退笔冢走进文言文词语解释

智永退笔冢

原文

永公住吴兴永欣寺, 积年学书,后有秃笔头十瓮,每瓮皆数石。人来觅书并请题额者如市,所居户限为之穿穴,乃铁叶裹之,人谓“铁门限”。后以笔头瘗之,号为“退笔冢”。

注释

1、永公:即智永;公,对人的敬称。他是陈、隋间著名书法家。

2、吴兴:古地名,今浙江湖州。

3、积年:许多年。

4、秃笔头:写坏的毛笔头。

5、瓮:(wèng)口小腹大的容器。

6、石(dàn):旧时重量的单位。(一石相当于60kg)

7、觅:寻求。

8、书:墨迹(亦可作“书法”),字。

9、题额:写牌匾。额;牌匾。

10、户限为之穿穴:门槛因此被踏出窟窿。穴:窟窿。

11、市:热闹的市场。成语有门庭若市。

12、铁叶:铁皮。

13、以:用。

14、瘗:(yì),埋。

15、号:被称为,名词作动词。

翻译

智永住在吴兴永欣寺,多年学习书法,之后就有十几瓮写坏的毛笔头,每瓮都有几石(那么重)。前来求取墨迹、并请(他)写匾额的人多得像吵闹的集市一样。(他)居住的地方的门槛因此被踏出洞来,于是(就)用铁皮包裹住门槛,人们称它为“铁门槛”。后来(智永)把笔头全部都埋了,称它为“退笔冢”。

2. 走进文言文(6,7年级的) 二十一单元 篇目名以及问题

走进文言文第一单元译文杨修啖酪:有人送给魏武帝曹操一杯奶酪,曹操吃了一点,就在杯盖上写了一个“合”字给大家看,没有谁能看懂是什么意思。

按顺序传到杨修那里,杨修便吃了一口,说:“曹公叫我们每人吃一口啊,还有什么好犹豫的?”王戎识李:王戎小时候很聪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子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

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

大家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其他小孩子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诸葛恪得驴:诸葛恪字元逊,他是诸葛亮的兄长的大儿子。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面孔狭长像驴的面孔。

一天,孙权聚集大臣们,差人牵一头驴来,用纸写在驴的脸上,写上:诸葛子瑜。诸葛恪跪下来说:“请求用笔增加两个字。”

于是孙权听从给他笔。诸葛恪接下去写了:“的驴。”

在场的人都笑了。于是孙权就把这头驴赐给了诸葛恪。

谢道韫咏絮:晋朝名将谢安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他哥哥的女 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曹冲称象:曹冲长到五六岁的时候,知识和判断能力所达到的程度,可以比得上成人(如一个成年人)。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曹操想知道这象的重量,询问属下,都不能说出称象的办法。

曹冲说:“把象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让船装载其他东西(当水面也达到记号的时候),称一下这些东西,那么比较下(东西的总质量差不多等于大象的质量)就能知道了。”曹操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走进文言文第二单元译文黄香温习:过去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是江夏人。当时才九岁,但他已经懂得了服侍父母的道理.每次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的蚊帐扇风,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吸人血的小虫和蚊子扇开,让父母好好睡;到了寒冷的冬天,就用自己的身体让父母的被子变得温暖,让父母睡得暖和.于是黄香的事迹流传到了京城,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陈遗贮焦饭:陈遗非常的孝顺,他的母亲喜欢吃锅底煮焦的饭。当时陈遗是一个郡的负责文书的官员,他一直带着一个袋子。

每次煮饭后,就将锅底烧焦的饭收集起来,等到回家后就给母亲。后来遇上孙恩来掠夺陈遗所在的郡,郡守袁山松立刻出兵征战,当时陈遗已经收存了数斗焦饭,由于来不及回家,就带着这些焦饭从军作战。

后来与孙恩的战役失败,全军溃散,逃进深山沼泽,由于没有粮食供应,很多人都饿死山野,但是唯有陈遗因为自己带的焦饭可以充饥而存活下来。人们都说这是陈遗的孝心得到上天的回报了!哑孝子:“哑孝子”生下来就喑哑,品行很孝顺,乡里人称赞他为“哑孝子”。

他不仅天生喑哑,而且左手蜷曲,靠做佣工来养活父母。后来乡里发生了一次大饥荒,他在外行乞,别人怜悯他,就给他糟糠,但是他收下后把它们放到食具中留着,自己反而去挖掘野草来吃。

回到家中后,就把他的残疾的父亲和生病的老母扶到茅檐下,倒出食具中的食物孝敬父母,父母完全依靠这些食物维持生存。 一天,他在路上看见了一堆废纸,(发现)里面有别人遗失的财物,没等到失主。

一个月以后,(仍然)没有等到来领取的人,他就用钱买了一头猪饲养,猪下仔后,于是就给父母准备棺材。他待人诚实守信,父母先后去世,他伤心地大哭,用棺材把他们葬在了荒山,后来不知道哑孝子到哪里去了。

郑人买履:郑国有个想要买鞋子的人,他先量好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它放在自己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却忘了拿量好的尺码。

他在集市上挑选好鞋子,才想起自己忘了携带尺码。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

于是返回取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于是没买到鞋。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您的脚试一试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鲁人锯竿入城: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想要)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

不久,又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来。

不久,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但是我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依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走进文言文第三单元译文智永退笔冢:智永住在吴兴永欣寺,多年学习书法,以后有十瓮写坏的毛笔头,每瓮都有几担(那么重)。

来求取墨迹并请写匾额的人多得像闹市,居住的地方的门槛因此被踏出窟窿,于是就用铁皮包裹门槛,人们称之为“铁门槛”。后把笔头埋了,称之为“退笔冢”。

一箧磨穴砚:古时候有个学习书法的人,自以为学成了,告别师父离去。师父说:“我有一箱东西,不想送给其他人,希望安放在某山下面。”

那个人接受了,乘机由于东西上的封条封得不是很牢,于是就打开来看,箱子中都是些磨。

3. 智永与"退笔冢"的古文与译文

智永与“退笔冢”

原文:

永公住吴兴永欣寺, 积年学书,后有秃笔头十瓮,每瓮皆数石。人来觅书并请题额者如市。所居户限 为之穿穴,乃用铁叶裹之。人谓为“铁门限”。后取笔头瘗之,号为“退笔冢”。

--选自《书断》

译文:

智永住在吴兴永欣寺,多年学习书法,以后有十瓮写坏的毛笔头,每瓮都有几担(那么重)。来求取墨迹并请写匾额的人多得象闹市,居住的地方的门槛因此被踏出窟窿,于是就用铁皮包裹门槛,人们称之为“铁门槛”。后把笔头埋了,称之为“退笔冢”。

4. 智永与“退笔冢”的译文

智永禅师,原名王法极,系王羲之的七世孙,有名的书法家。因在绍兴永欣寺出家,法号智永。智永成名后,向他求字题匾的人门庭若市,日久天长,将寺院的门槛都踩坏了,最后只得用铁皮包起来,人称“铁门槛”。

智永禅师晚年时,有天正在指导一位小沙弥练字,几位年轻书生慕名来寺谒求大师的墨宝,并请教写字秘诀。智永笑答,赠字不难,但秘诀实无,不过老衲可奉送诸位四字:“勤学苦练”,如能持之以恒,保你一生受用不尽。书生闻言,大失所望。智永禅师便耐心开导他们:俗话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即以老衲先祖羲之公和献之公为例,羲之公以东汉张芝“临池写书,池水尽黑”的事迹激励自己,一生苦练不辍。洗砚曾染黑过庐山的归宗寺、临江的新城山、建康的钟山、浙江的积谷山和山阴等地的五六处池水。献之公学书曾用尽18大缸清水,老衲学书也是靠勤学苦练,才有今日的成就。

众书生听后,并未尽信。智永禅师便命小沙弥打开后院门,带领他们去寺中的塔林,在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下有一座高高的坟冢。书生们大惑不解,禅师指冢说:“我习书一生,练字磨秃的笔头尽在于此。”冢前立一石碑,上刻“退笔冢”3字,下有“僧智永立”几个小字,背后还有智永写的一篇墓志铭。偌大一座坟冢,贮满秃笔头,书生们看罢,惊愕不已。小沙弥告诉书生,师父写字的秃笔,初时装满5大筐。为练好字,在寺内阁上住了多年,还临写了800多本《真草千字文》,分赠浙东各寺庙。

书生们听后恍然大悟,智永所言不谬,“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任何学术要达到高峰,没有捷径可走,亦无秘诀可言,只有勤学苦练,才是惟一的途径.

5. 智永退笔冢的译文

智永与“退笔冢”

永公住吴兴永欣寺,积年学书,后有秃笔头十瓮,每瓮皆数石。人来觅书并请题额者如市。所居户限为之穿穴,乃用铁叶裹之。人谓为“铁门限”。后取笔头瘗(yì)之,号为“退笔冢”。

译文:智永住在吴兴永欣寺,多年学习书法,以后有十瓮写坏的毛笔头,每瓮都有几担。来求取墨迹并请写匾额的人多得像闹市,居住的地方的门槛因此被踏出窟窿,于是就用铁皮包裹门槛,人们称之为“铁门槛”。后把笔头埋了,称之为“退笔冢”。

注释

1.智永:智永和尚,王羲之七世孙,书法家

2.积年:许多年

3.石:dan,古时计量单位,一石相当于60公斤

4.觅:寻求

5.提额:写牌匾

6.户限为之穿穴:门槛被踏出窟窿

7.瘗:埋

8.冢:坟墓

扩展资料

智永退笔冢给我们的启示:需要勤学苦练,才有机会成功。

任何学术要达到高峰,没有捷径可走,亦无秘诀可言,只有勤学苦练,才是唯一的途径。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此大的训练量,且能长久坚持,其精神可嘉。俗话说:“一分耕耘,一份收获”,汗水流的越多,收获就越大,才越好。

搜狗百科-智永退笔冢

6. 智永退笔冢的译文

智永与“退笔冢” 永公住吴兴永欣寺,积年学书,后有秃笔头十瓮,每瓮皆数石。

人来觅书并请题额者如市。所居户限为之穿穴,乃用铁叶裹之。

人谓为“铁门限”。后取笔头瘗(yì)之,号为“退笔冢”。

译文:智永住在吴兴永欣寺,多年学习书法,以后有十瓮写坏的毛笔头,每瓮都有几担。来求取墨迹并请写匾额的人多得像闹市,居住的地方的门槛因此被踏出窟窿,于是就用铁皮包裹门槛,人们称之为“铁门槛”。

后把笔头埋了,称之为“退笔冢”。 注释 1.智永:智永和尚,王羲之七世孙,书法家 2.积年:许多年 3.石:dan,古时计量单位,一石相当于60公斤 4.觅:寻求 5.提额:写牌匾 6.户限为之穿穴:门槛被踏出窟窿 7.瘗:埋 8.冢:坟墓 扩展资料 智永退笔冢给我们的启示:需要勤学苦练,才有机会成功。

任何学术要达到高峰,没有捷径可走,亦无秘诀可言,只有勤学苦练,才是唯一的途径。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此大的训练量,且能长久坚持,其精神可嘉。

俗话说:“一分耕耘,一份收获”,汗水流的越多,收获就越大,才越好。 百度百科-智永退笔冢。

7. 六年级走进文言文目录(急)

第一单元

阅读 黄琬聪慧

训练

1.杨修啖酪

2.王戎识李

3.诸葛恪得驴

4.谢道韫咏絮

5.曹冲称象

第二单元

阅读 陆绩怀橘

训练

1.黄香温度

2.陈遗贮焦饭

3.哑孝子

4.郑人买履

5.鲁人锯竿入城

第三单元

阅读 文徵明习字

训练

1.智永退笔冢

2.一箧磨穴砚

3.王羲之书六角扇

4.掩耳盗钟

5.红毛毡

第四单元

阅读 “神钟”辨盗

训练

1.盲子窃钱案

2.张佐治遇蛙

3.焚猪见真情

4.蜜中鼠屎案

5.谜语一则

第五单元

阅读 鹦鹉灭火

训练

1.鳝救婢

2.二鹊救友

3.知恩图报

4.蝙蝠

5.杀驼破瓮

第六单元

阅读 鼠画逼真

训练

1.虎画

2.正午牧丹

3.朱元璋画像

4.苏东坡画扇

5.铁杵魔针

第七单元

阅读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训练

1.食粥心安

2.鉴真东渡日本

3.少年志存高远

4.陈蕃有大志

5.画龙点睛

第八单元

阅读 包惊几笃于友谊

训练

1.黄仙裳济友

2.刘氏善举

3.李氏之友

4.田真兄弟

5.张用良不杀蜂

第九单元

不好意思就找到这点

吴郡陈遗文言文感想

1. 孝母两则的译文

德行第一之四十五、纯孝之报

(原文)吴郡陈遗,家至孝,母好食铛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郡即日便征。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归家,遂带以从军。战于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纯孝之报也。

(译)吴郡的陈遗,在家里十分孝顺父母,他妈妈喜欢吃锅巴,陈遗在任吴郡主薄的时候,总是带着一个袋子,每次煮饭,就把锅巴收集在口袋里,回家时送给母亲。后来遇上孙恩攻打吴郡,袁山松当日带兵出征,此时陈遗已经收集了好几斗锅巴,来不及回家,就带上随军出发了。沪渎一仗,官军大败逃溃,跑到了山里,很多人都饿死了,惟独陈遗因为有锅巴得以活了下来。人们认为这是他笃行孝道的报答。

2. 孝母两则的译文

德行第一之四十五、纯孝之报(原文)吴郡陈遗,家至孝,母好食铛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

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郡即日便征。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归家,遂带以从军。

战于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遗独以焦饭得活。

时人以为纯孝之报也。(译)吴郡的陈遗,在家里十分孝顺父母,他妈妈喜欢吃锅巴,陈遗在任吴郡主薄的时候,总是带着一个袋子,每次煮饭,就把锅巴收集在口袋里,回家时送给母亲。

后来遇上孙恩攻打吴郡,袁山松当日带兵出征,此时陈遗已经收集了好几斗锅巴,来不及回家,就带上随军出发了。沪渎一仗,官军大败逃溃,跑到了山里,很多人都饿死了,惟独陈遗因为有锅巴得以活了下来。

人们认为这是他笃行孝道的报答。

3. 善应孝母文言文的答案

赵善应孝母

原文

赵汝愚,字子直,汉恭宪王元佐七世孙,居饶之余干县。父善应,字彦远,官终修武郎、江西兵马都监。性纯孝,亲病,尝刺血和药以进。母畏雷,每闻雷则披衣走其所。尝寒夜远归,从者将扣门,遽止之曰:“无恐吾母。”露坐达明,门启而后入。家贫,诸弟未制衣不敢制,已制未服不敢服,一瓜果之微必相待共尝之。母丧,哭泣呕血,毁瘠骨立,终日俯首柩傍,闻雷犹起,侧立垂涕。既终丧,言及其亲,未尝不挥涕,生朝必哭于庙。父终肺疾,每膳不忍以诸肺为羞。母生岁值卯,谓卯兔神也,终其身不食兔。闻四方水旱,辄忧形于色。江、淮警报至,为之流涕,不食累日;同僚会宴,善应怅然曰:“此宁诸君乐饮时耶!”众为失色而罢。故人之孤女,贫无所归,善应聘以为己子妇。有尝同僚者死不克葬,子佣食他所,善应驰往哭之,归其子而予之赀,使葬焉。道见病者必收恤之,躬为煮药。岁饥,旦夕率其家人辍食之半,以饲饥者。夏不去草,冬不破坏,惧百虫之游且蛰者失其所也。晋陵尤袤称之曰:“古君子也。”既卒,丞相陈俊卿题其墓碣曰:“宋笃行赵公彦远之墓。”(《宋史·卷三百九十二·列传第一百五十一·赵汝愚传》)

译文

赵汝愚字子直,汉恭宪王赵元佐的七世孙,居住在饶州余干县。赵汝愚的父亲赵善应,字彦远,官职至修武郎、江西兵马都监。他性格纯朴孝顺,父亲生病时,曾刺出自己的血和药给父亲吃。母亲害怕雷鸣,他每次听到雷声就披衣到母亲房间陪母亲。曾经在一个寒冷的夜晚他从远处回家,随从们将要扣门,赵善应于是阻止说:“不要吓着我母亲。”他露天坐在门外到天亮,门开后才进家。家里贫穷,几个弟弟没做新衣服他就不敢制新衣,弟弟们有新衣但未穿他也不敢穿,一个瓜果这样的小东西必定大家共同品尝。母亲死后,赵善应哭得吐血,身体瘦骨伶仃,终日伏在灵柩旁,一听到雷声就起来,侧立在灵柩旁流泪。丧事已经结束了,一讲到他的母亲,未曾不流泪的,母亲生日那天,他必定在庙中大哭一场。赵善应的父亲死于肺病,他每次吃饭不忍心以各种肺为食物。母亲的生辰正值卯时,视卯兔为神,赵善应终生不吃兔子。他听说四方水旱灾害,就会忧形于色。江淮地区传来敌人入侵的警报,他就为这流泪,数日不吃东西;同僚宴会,赵善应不悦地说:“这难道是各位娱乐、饮酒之时!”大家深感不妥而罢除了酒宴。故人的孤女,贫困无家可归,赵善应把她聘为自己的儿媳妇。有个曾与他是同僚的人死了家人无力埋葬,其子到另处受雇求食,赵善应跑去哭奠,并把他的儿子带回家又给他钱,让他葬父。赵善应在路上看见生病的人必定带回家救济,亲自为他煮药。遇到饥年,每天早晚带领全家人省下食物的一半,给饥饿的人吃。赵善应夏天不除去庭院的草,冬天不挖土,怕百虫游荡及蛰身者失去其所。晋陵尤袤称赞他:“是古代的君子。”赵善应死后,丞相陈俊卿在其墓碑上题字为“宋笃行赵公彦远之墓”。

4. 孝的文言文

陈情表

臣密言:臣以险

陈情表——母孙二人,更相为命。衅(xìn),夙(sù)遭闵(mǐn)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xíng)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mǐn)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shào)多疾病,九岁不行(xíng),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xiǎn)兄弟,门衰祚(zuò)薄(bó),晚有儿息。外无期(jī)功强(qiǎng)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tóng),茕茕(qióng)孑(jié)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rù),臣侍汤药,未曾废离。逮(dài)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kuí)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xiǎn)马。猥(wěi)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yǔn)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bū)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dǔ);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jīn)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huàn)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zhuó),宠命优渥,岂敢盘桓(huán),有所希冀(jì)!但以刘日薄(bó)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gēng)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密四十有(yòu)四,祖母九十有(yòu)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mǐn)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文章来源于百度百科

5. 求《闵子骞孝顺》文言文翻译

原文:

闵子骞兄弟两人,母卒,其父更娶,复生二子。子骞为其父御,失辔,父持其手,寒,衣甚单。父归,呼其后母儿,持其手,温,衣甚厚。即谓妇曰:“吾所以娶汝,乃为吾子,今汝欺我,寒儿,汝去无留。”子骞前曰:“母在,一子寒;母去,四子寒。”其父默然,而后母亦悔之。

译文:

闵子骞兄弟共二人,母亲死后,他们的父亲又娶了一个继母,继母又生了两个儿子。闵子骞给他的父亲驾马,丢失了马的辔头,他的父亲握着他的手,发觉他的手很冷,穿的衣服也很单薄。父亲回去后,把后母生的儿子叫来,握住他的手,手是温暖的,穿的衣也很厚。就对妻子说:“我娶你的原因,是为了我的儿子,现在你欺骗我,让我的儿子受冷,你走吧,不要再留在我家。”子骞上前说:“如果母亲留在我家,就只有我一个儿子受寒;如果母亲离我们而去,四个儿子就都会受寒啊。”他的父亲一句话也不说,沉默了好久,而他的后母也很后悔自己的做法。

6. 孝的文言文

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 *** 亚 关于孝到的文言文篇一:关于孝到的文言文《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是元代郭居敬编录,一说是其弟郭守正,第三种说法是郭居业撰。

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由于后来的印本大都配以图画,故又称《二十四孝图》。

为中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读物。《二十四孝》的故事大都取材于西汉经学家刘向编辑的《孝子传》,也有一些故事取材《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书籍。

孝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伦理思想之一,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序而诗之,用训童蒙,成为宣传孝道的通俗读物。以后,又有人刊行《二十四孝图诗》、《女二十四孝图》等,流传甚广。

在传统的木雕、砖雕和刺绣上,常见这类题制的图案。二十四孝包括下面二十四个故事,不同说法通常仅仅是不同顺序的排列:孝感动天、戏彩娱亲、鹿乳奉亲、百里负米、啮指痛心、芦衣顺母、亲尝汤药、拾葚异器、埋儿奉母、卖身葬父、刻木事亲、涌泉跃鲤、怀橘遗亲、扇枕温衾、行佣供母、闻雷泣墓、哭竹生笋、卧冰求鲤、扼虎救父、恣蚊饱血、尝粪忧心、乳姑不怠、涤亲溺器、弃官寻母。

一.孝感动天虞舜,瞽瞍之子。性至孝。

父顽,母嚣,弟象傲。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鸟为之耘。

其孝感如此。帝尧闻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让焉。

队队春耕象,纷纷耘草禽。嗣尧登宝位,孝感动天心。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

7. 《假孝子》文言文

原文:

孝子无姓名,人以其哑而孝也,谓之哑孝子,亦不悉为何里人,昆明人以其为孝子也,谓之昆明人。孝子生而哑,不能言;与人处,以手指画,若告语者,人或解或不解也。

性至孝,有母年已老,饥寒皆心先喻之,不待母言也。家无食,乞人余以养,有所得,必持归陈母前,俟母食,然后食,母未食,不先食也。母偶恚,则嬉戏拜舞母前,母欢娱如初,然后已。母无他子,只一哑孝子。见孝子哑,始亦悲伤,继而且安之;久之,且以为胜不哑子也。有食瓜者,见孝子立於侧,与以余。持之去,食瓜者固素闻孝子之食必先母也,蹑其后,验之。信然,乃大骇服。

已而母死,乡人方议醵钱敛,孝子蹶然起,牵乡人衣,至一井边,数数指水中。众讶之,姑引绳下视,则得钱累累;凡母之衾若与夫埋葬之费皆具,不知钱之所自来也,或曰:「孝子日乞归,必投一钱於中,积之久矣。」或曰:「非也,」天以是赐孝子也。」既葬母,即远游不归,人遂无有见之者。

译文:

(所说的这个)孝子没有姓名,人们因为他哑而且孝顺,(所以)叫他哑孝子,也不知道他是哪里人.昆明人因为他是孝子,(所以)说他是昆明人.(这个)孝子天生哑巴,不能说话.与人相处,(总是)用手指指画画来告诉别人,人们有的理解,有的不理解。

性情很孝顺,(他)有个母亲已经老了,饥饿寒冷都以自己(的感受)来推测母亲(的感受),不用母亲说明。家里没有吃的,乞讨别人吃剩的来养活自己。只要乞讨到(食物),必定捧着跪在母亲面前,等母亲吃。然后(自己)才吃,不自己先吃。母亲有次生病,(他)在母亲面前嬉戏跳舞,直到母亲高兴像原来(没生病时)一样,才停下来。母亲没有其他儿子,只有这个哑孝子。(她)看见孝子哑,开始时很悲伤,后来心安了。久了之后,(她)认为(儿子的哑)胜过(别人)不哑的儿子。有个人吃瓜,看见哑孝子在旁边站着,(于是)把多余的瓜给他吃。(哑孝子)拿着瓜离开。吃瓜的人曾经听说过哑孝子吃东西先必定先给母亲吃,(于是)悄悄地跟随哑孝子之后,查看。果然是这样。于是非常吃惊佩服。

后来母亲死了,乡里人正要商量凑钱收敛安葬(他的母亲)。哑孝子突然跳起,扯着乡人的衣服到一个井边,频频指水中。众人都很惊讶,引一绳子下井中一看,得到钱很多(那两个繁体字不认得,姑且这么翻译)。母亲的陪葬衣物和埋葬的费用都有了,(但)不知道钱为什么会自己来。有的人说:孝子每天乞讨回来,必定投一文钱到井中,积累很久了。有的人说:不是,这是上天赐给孝子的。埋葬了母亲以后,(哑孝子)远游不再回来,于是再也没有人看见他。

8. 赵钺孝母文言文翻译

赵将括母

原文

赵将马服君赵奢之妻,赵括之母也。秦攻赵,孝成王使括代廉颇为将。将行,括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曰:“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赐币帛,尽以与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吏无敢仰视王者。王所赐金帛,归尽藏之;乃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王以为若其父乎?父子不同,执心各异。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计已决矣。”括母曰:“王终遣之,即有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曰:“不也。”括既行,代廉颇。三十余日,赵兵果败,括死军覆。王以括母先言,故卒不加诛。(刘向《列女传》)

译文

赵国的大将、封为马服君的赵奢的妻子,是赵括的母亲。这一年秦国攻打赵国,赵孝成王命令赵括代替廉颇为大将。快要出征的时候,赵括的母亲呈上书信向赵王诉说道: “赵括不可以被任命大将。”赵王问道:“这是为什么呢?”赵括的母亲说:“原先我侍奉赵括的父亲时,孩子的父亲当时身为大将。他用自己的奉禄供养的食客要以‘十’这个数目来计算;他所结交的朋友要以‘百’这个数目来计算;国王和王室贵族赐赠的钱财丝绸,他全部都把它们分给军吏、士大夫;从接受出征命令的日子起,就不再过问家中私事。现在赵括一日作了大将,面向东接受军吏的拜见,军吏中没有敢于抬头亲近地看他的人;赵王所赐赠的金钱丝绸,他回家后也全部收藏起来;况且每天寻找可买的合宜的田地房屋,总想扩充自己的私有。赵王您认为他像他的父亲吗?父亲、儿子不同,居心有着差异。我希望国王不要派遣赵括为大将领兵出征了吧!”赵王说:“作为赵括的母亲,你还是放下这事不要管了吧,我的计划已经决定了。”赵括的母亲说:“国王您最终还是要派遣他为将,那么如果有了不称大将职责的情况发生,我这个老妇人能够不随着受处罚吗?”赵王说:“不会连累你的。”赵括既已领兵出征,代替廉颇才三十多天,赵军果然大败,赵括战死而赵军倾覆。赵王因赵括的母亲有言在先,所以最终没有加罪于她。

1. 焦饭活命文言文的感悟

陈遗孝敬母亲,没想到数斗焦饭救了他的命。这叫好人总有好报。告诉我们做人要有孝心,尊老爱幼。

以下原文:

吴郡陈某,家至①孝。母好食铛②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③装一囊,每煮食,辄贮录⑨焦饭,归而遗母。后值④孙恩⑤贼出吴郡,袁府君即日便征。遗已聚敛⑩得数斗焦饭,未展⑥归家,遂带以从军。战于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山泽,无以为粮,有饥馁(11)而死者,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至孝之报也。

译文:

吴郡人陈遗,在家里非常孝顺。他母亲喜欢吃锅巴,陈遗在郡里做主簿的时候,总是收拾好一个口袋,每逢煮饭,就把锅巴储存起来,等到回家,就带给母亲。后来遇上孙恩贼兵侵入吴郡,内史袁山松马上要出兵征讨。这时陈遗已经积攒到几斗锅巴,来不及回家,便带着随军出征。双方在沪渎开战,袁山松打败了,军队溃散,都逃跑到山林沼泽地带,没有吃的,多数人饿死了,唯独陈遗靠锅巴活了下来。当时人们认为这是对他纯厚的孝心的报应。

①至:十分。

②铛(chēng):一种铁锅。贮录:贮藏。

③恒:总是。

④值:碰上,遇到

⑤孙恩:东晋末,孙恩聚众数万,攻陷郡县。后来攻打临海郡时被打败,跳海死。袁府君:即袁山松,任吴国内史(诸侯王封国内掌民政的长官,相当于太守)。

⑥未展:未及;来不及

⑦好:喜欢

⑧遗(wei):留给;赠送

⑨聚:收集

⑩.敛:收

(11)馁:饥饿

(12)主簿:掌管文书机要、主办事务的官吏

(13)贮录:贮藏

2. 纯孝之报文言文读后感

《纯孝之报》文言文的读后感: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孝顺我们的父母,有付出,一定就会有回报。我们孝顺了父母,上苍也会感动,我们的孝心,一定也会和陈遗一样得到回报。

《纯孝之报》具体原文如下:

吴郡陈遗,家至孝,母好食铛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郡即日便征。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归家,遂带以从军。战于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纯孝之报也。

译文:

吴郡的陈遗,在家里十分孝顺父母,他妈妈喜欢吃锅巴,陈遗在任吴郡主薄的时候,总是带着一个袋子,每次煮饭,就把锅巴收集在口袋里,回家时送给母亲。后来遇上孙恩攻打吴郡,袁山松当日带兵出征,此时陈遗已经收集了好几斗锅巴,来不及回家,就带上随军出发了。沪渎一仗,官军大败逃溃,跑到了山里,很多人都饿死了,惟独陈遗因为有锅巴得以活了下来。人们认为这是他笃行孝道的报答。

3. 焦饭活命文言文的感悟

陈遗孝敬母亲,没想到数斗焦饭救了他的命。

这叫好人总有好报。告诉我们做人要有孝心,尊老爱幼。

以下原文:吴郡陈某,家至①孝。母好食铛②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③装一囊,每煮食,辄贮录⑨焦饭,归而遗母。

后值④孙恩⑤贼出吴郡,袁府君即日便征。遗已聚敛⑩得数斗焦饭,未展⑥归家,遂带以从军。

战于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山泽,无以为粮,有饥馁(11)而死者,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至孝之报也。译文:吴郡人陈遗,在家里非常孝顺。

他母亲喜欢吃锅巴,陈遗在郡里做主簿的时候,总是收拾好一个口袋,每逢煮饭,就把锅巴储存起来,等到回家,就带给母亲。后来遇上孙恩贼兵侵入吴郡,内史袁山松马上要出兵征讨。

这时陈遗已经积攒到几斗锅巴,来不及回家,便带着随军出征。双方在沪渎开战,袁山松打败了,军队溃散,都逃跑到山林沼泽地带,没有吃的,多数人饿死了,唯独陈遗靠锅巴活了下来。

当时人们认为这是对他纯厚的孝心的报应。①至:十分。

②铛(chēng):一种铁锅。贮录:贮藏。

③恒:总是。④值:碰上,遇到⑤孙恩:东晋末,孙恩聚众数万,攻陷郡县。

后来攻打临海郡时被打败,跳海死。袁府君:即袁山松,任吴国内史(诸侯王封国内掌民政的长官,相当于太守)。

⑥未展:未及;来不及⑦好:喜欢⑧遗(wei):留给;赠送⑨聚:收集⑩.敛:收(11)馁:饥饿(12)主簿:掌管文书机要、主办事务的官吏(13)贮录:贮藏。

4. 吴郡陈遗阅读答案

吴郡陈遗 原文

吴郡陈遗,家至孝。母好食铛①底焦饭。遗作郡主簿②,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录焦饭,归以遗母。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即日便征。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归家,遂带以从军。战于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纯孝之报也。

(选自《世说新语·德行》)

注释

①铛:锅。②主簿:郡守的属官,负责文书等书。

译文

吴郡人陈遗,在家里非常孝顺。他母亲喜欢吃锅巴,陈遗在郡里做主簿的时候,总是收拾好一个口袋,每逢煮饭,就把锅巴储存起来,等到回家,就带给母亲。后来遇上孙恩贼兵侵入吴郡,内史袁山松马上要出兵征讨。这时陈遗已经积攒到几斗锅巴,来不及回家,便带着随军出征。双方在沪渎开战,袁山松打败了,军队溃散,都逃跑到山林沼泽地带,(没有吃的,)多数人饿死了,唯独陈遗凭借着锅巴得以活下来了。当时人们认为这是对他纯厚的孝心的报答。

启发与借鉴

子女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古语有"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父母含辛茹苦地养育子女,希望老来有子女赡养。如今虽然老人有养老金,但作为子女时常关心父母也是应该的。陈遗把焦饭(锅巴)留给母亲虽然是微不足道的事,然而他的心意应称赞。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至(2)恒(3)囊(4)贮(5)遗(6)值

2.翻译

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遗独以焦饭得活。

3.从陈遗的事例中,你懂得了什么?

参考答案

1.(1)极,非常(2)常常(3)口袋(4)收藏(5)送给(6)正值、遇到

3.要孝敬父母,善待老人。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小题1:遗已聚敛 /得数斗焦饭 /未展归家 /遂带以从军 /战于沪渎 /败 /军人溃散 /逃走山泽 /皆多饥死 /遗独以焦饭得活

小题1:①陈遗担任郡主簿时,总备着一个布袋,每当煮饭,就积存锅底的焦饭,回家拿来送给母亲。

②当时的人认为这是对他忠纯孝顺的回报。

小题1:此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结合句意进行断句。3分。每错、漏3处扣1分,扣完3分为止。

小题1:①4分。“恒”1分,“辄贮录焦饭”大意1分,“以(之)”1分,“遗”1分。②2分。“以为”1分,判断句式1分。

6. 陈遗贮焦饭文言文阅读答案

陈遗非常的孝顺。他的母亲喜欢吃锅底煮焦的饭。当时陈遗是一个郡的负责文书的官员,他总是带着一个袋子,每次煮饭后,就将锅底烧焦的饭收集起来,等到回家后就给母亲。后来遇上孙恩来掠夺陈遗所在的郡,郡守袁山松立刻出兵征战,当时陈遗已经收存了数斗焦饭,还来不及回家,就带着这些焦饭从军作战。后来与孙恩的战役失败,全军溃散,逃进深山沼泽,没有可以当作粮食的东西,很多人都饿死山野,但是唯有陈遗因为自己带的焦饭可以充饥而存活下来。人们都认为这是陈遗的孝心得到上天的回报了!

至:非常

釜:锅

.辄:就

遗:送给.

贮:保存.

敛:收

遁:逃

馁:饿

恒备一囊:总是准备一个袋子。

后值孙恩掠郡:后来遇上孙恩贼兵侵入吴郡

无以为粮:没有东西可以当粮食吃。

本文来自作者[夜春]投稿,不代表伍月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uyuewh.cn/yue/2157.html

(7)
夜春的头像夜春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夜春的头像
    夜春 2025年08月06日

    我是伍月号的签约作者“夜春”

  • 夜春
    夜春 2025年08月06日

    本文概览:1. 智永退笔冢走进文言文词语解释 智永退笔冢 原文 永公住吴兴永欣寺, 积年学书,后有秃笔头十瓮,每瓮皆数石。人来觅书并请题额者如市,所居户限为之穿穴,乃铁叶裹之,人...

  • 夜春
    用户080604 2025年08月06日

    文章不错《六七年级走进文言文智永退笔冢》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