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
成语“尽善尽美”出自于《论语·八佾》,它的意思是指极其完善、极其美好,可以用来形容事物完美到没有一丝缺点。
“尽善尽美”的近义词有“十全十美”、“无懈可击”、“完美无缺”等等。相比之下,“尽善尽美”更重在“程度”上,一般很少在口语中使用。
成语典故
关于“尽善尽美”的成语发生在春秋时期,主人公是至圣先师孔夫子。众所周知,孔子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人。他的中年时期,鲁国内部发生了动乱,民不聊生。为了躲避动乱,孔子带着几名弟子来到了齐国。齐国的君主非常尊敬孔子,把他奉为上宾盛情款待,还邀请他欣赏齐国乐人演奏的音乐。
在一次宴会上,齐国再次安排乐人为孔子演奏音乐,一首名为“韶”的音律,令他把肉的味道都忘记了,嘴里还不停地说着:“真想不到啊,音乐感人至深竟能达到这样的地步。”
这时候就有人问孔子这首韶乐和武乐比哪个比较好?于是就有了《论语·八佾》中的对话,孔子说《论语·八佾》中的对话,孔子说《韶》尽美矣,又尽善也;又说《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因此成语“尽善尽美”最初说的是孔子评价韶乐,极其完善,极其美好。
尽善尽美和哪种艺术有关
音乐。
出处是《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意思是“孔子讲到《韶》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美极了,内容也很好。谈到《武》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很美,但内容却差一些。”
春秋时期,鲁国的孔子为了逃避战乱逃到齐国。他因此听到了齐国最美妙的音乐《韶》和《武》。他听后好几天连吃肉都感觉不到肉的味道,并仔细分辨两者的区别。他说《韶》非常完美,《武》也十分优美,但还是有缺点的。
人物轶事
《孔子世家》记载了孔子学鼓琴师襄子的故事。孔子向鲁国的乐师师襄子学习弹琴,一首曲子学习了十天,孔子仍然不满意。师襄子对孔子说:“这首曲子你已经学会,可以学新的曲子了。”
孔子说:“这首曲子的曲调我已经学会了,可演奏技巧却还没有学好。”过了几天,师襄子对孔子说:“这首曲子的演奏技巧你已经学会了,可以学新的曲子了。
尽善尽美和韶乐与武乐传统宫廷音乐有关,尽善尽美是由孔子所提出来的中国古代评价文艺作品的原则之一。孔子的"尽善尽美”之说,实际上是提出了文艺批评两个方面的标准,即社会标准和美学标准。
孔子对韶乐与武乐的评价,有他的政治标准的。由此表现出孔子对事物尽善尽美的追求。通过这个故事表现出完美是每个人都向往的一种最佳状态,它的吸引力凌驾于万事之上,给人以无限的期待。
成语典故
春秋时的齐国流行着两种美妙的音乐——韶乐和武乐。韶乐起源于上古舜帝时期,是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的综合艺术。此音优雅宏盛,此舞优美动人;武乐是周武王时期的乐名。其音韵壮阔豪放,曲调却有些隐含晦涩之感,因此稍逊于韶乐。
韶乐尤被孔子推崇,他听完韶乐后,感受到了宁静、甜美和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因为它不仅有独特的外在形式,而且还有完善的曲调内涵。它是太平盛世下产生的音乐,曲调中处处飞扬着和谐的声音。它的内容主要是歌颂舜受禅让而继承了尧的德治,并以文德治理天下。
而这正与孔子推崇文治、贬抑武功的政治主张相吻合。所以孔子认为此乐“尽美矣,又尽善也”。武乐也是一种风格独特的音乐,但与韶乐相比,武乐的内在方面稍有些不足。因为这里既听得到周代的功德,又听得到伐纣的杀机。故而孔子认为此乐“尽美矣,未尽善也”。
后来孔子遇到了吴国知礼大夫——吴季札,孔子与其论乐,当谈到韶乐与武乐的问题时,双方志趣相同,甚为投机。为了更好地领会韶乐,孔子在齐国整整学了三个月的韶乐。他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中,以至于吃肉时都不晓得是什么滋味了。
本文来自作者[飞柏]投稿,不代表伍月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uyuewh.cn/yue/1836.html
评论列表(3条)
我是伍月号的签约作者“飞柏”
本文概览:音乐。成语“尽善尽美”出自于《论语·八佾》,它的意思是指极其完善、极其美好,可以用来形容事物完美到没有一丝缺点。“尽善尽美”的近义词有“十全十美”、“无懈可击”、“完美无缺”等...
文章不错《尽善尽美最早用来形容什么艺术》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