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孤城万仞山全诗

网上有关“一片孤城万仞山全诗”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一片孤城万仞山全诗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一片孤城万仞山”全诗如下:

《凉州词二首·其一》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翻译:

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

注释:

1、凉州词:又名《出塞》。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配的唱词。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属唐陇右道,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

2、远上:远远向西望去。黄河远上是指远望黄河的源头。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仞是指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约等于213厘米或264厘米)。

4、羌笛:属横吹式管乐。羌笛在汉代就已经传入甘肃、四川等地了,是唐代边塞上常见的一种乐器。何须:何必。杨柳是指《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

5、度:吹到过。玉门关是指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凉州词二首·其一》赏析

诗人初到凉州,面对黄河、边城的辽阔景象,又耳听着《折杨柳》曲,有感而发,写成了这首表现戍守边疆的士兵思念家乡情怀的诗作。

开元间,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旗亭饮酒,遇梨园伶人唱曲宴乐,三人便私下约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诗篇的情形定诗名高下。王昌龄的诗被唱了两首,高适也有一首诗被唱到,王之涣接连落空。

轮到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演唱了,她所唱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王之涣甚为得意。这就是著名的“旗亭画壁”故事。此事未必实有。但表明王之涣的《凉州词》在当时已成为广为传唱的名篇。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凉州词二首

描写河水的诗句

关于黄河的诗歌短篇如下:

1、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2、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李白《赠裴十四》。

3、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王之涣《凉州词》。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5、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6、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7、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刘禹锡·唐《浪淘沙》。

8、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黄河介绍:

黄河,是位于中国北方地区的大河,属世界长河之一,中国第二长河(也有称第二大河流)。黄河全长约5464公里,其流域面积,《人民网》载:约752443平方公里,水利部网站《黄河网》则记为: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

流域冬长夏短,冬夏温差悬殊,季节气温变化分明。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流域降水量小,以旱地农业为主,冬干春旱,降水集中在夏秋七八月份。

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出自哪一位

描写河水的诗句如下:

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

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

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4、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5、曲终人不见,江上数青峰。——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6、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7、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8、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9、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白居易《长相思·汴水流》。

10、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

11、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12、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唐·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13、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文天祥《过零丁洋》。

14、已孤苍生望,空见黄河流。——唐·崔曙《登水门楼,见亡友张贞期题望黄河诗,因以感兴》。

1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16、河流曲折二十里,过了黄山始直礴。——宋·陈著《四月朔旦过黄山哭刑部百求弟道中五首》。

17、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18、北风雁急浮云秋,万里独见黄河流。——唐·刘长卿《王昭君歌》

19、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20、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唐·白居易《长恨歌》。

21、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唐《浪淘沙》。

22、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3、杨柳春,扬花愁杀渡头人。——唐代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24、欲知别后思今夕,汉水东流是寸心。——唐·钱起《秋夜送赵冽归襄阳》。

25、山随平野尽,江入大江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凉州词阅读了前两句你的脑海里出现一幅怎么样的画卷?

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出自哪一位

纪晓岚

纪晓岚巧改《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写的《凉州词》。

传说有一次,乾隆皇帝来到纪晓岚家里,看到纪晓岚正在练习书法,便顺手把手中的纸扇交给纪晓岚,让他在上面题一首诗。纪晓岚接过纸扇,只见上面有远山、近城、杨柳春风。他略加思索,便龙飞凤舞写下了王之涣的《凉州词》。纪晓岚题完诗,乾隆拿起纸扇,大加赞赏:“龙飞凤舞,一气呵成,妙!真妙!”乾隆再仔细一看,发现词中缺少了一个“间”字,大怒:“你故意漏字欺骗朕,该当何罪!”说着,把纸扇扔给了纪晓岚。纪晓岚拿起纸扇一看,果真漏下了一个“间”字,他立即镇定地说:“万岁息怒!我写的不是王之涣的《凉州词》,而是根据他的词,重新写的一首词。”说罢,朗声读道:“‘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词是长短句,既然叫凉州词,应该这样改才是。”乾隆佩服,满意而去。

纪晓岚只改动了一下原诗中的标点符号,不仅让王之涣的名诗变成了名词,还让自己化险为夷,可见标点符号的魅力无穷。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出自哪首诗?作者谁?, 黄河远上白云边,一片孤城万仞山。出处及含义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的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黄河远上白云间”是它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反衬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一片”是唐诗习用语词,往往与“孤”连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这里相当于 “一座”,而在词采上多一层“单薄”的意思。这样一座漠北孤城,当然不是居民点,而是戌边的堡垒,同时暗示读者诗中有征夫在。“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语汇,具有特定涵义。它往往与离人愁绪联结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杜甫《秋兴》)、“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王维《送韦评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为下两句进一步刻划征夫的心理作好了准备。

诗起于写山川的雄阔苍凉,承以戌守者处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此句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而“羌笛”句不说“闻折柳”却说“怨杨柳”,造语尤妙。这就避免直接用曲调名,化板为活,且能引发更多的联想,深化诗意。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强烈的,而以“何须怨”的宽解语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这第三句以问语转出了如此浓郁的诗意,末句“ 春风不度玉门关”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门关”一语入诗也与征人离思有关。《后汉书·班超传》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所以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如果把这首《凉州词》与中唐以后的某些边塞诗(如张乔《河湟旧卒》)加以比较,就会发现,此诗虽极写戌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戌边责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也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语出何处?

王之涣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姜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看一下这个网页! :jmnews../c/2007/02/10/08/c_892720.s

求采纳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打一成语

山高水长:基本解释:象山一样高耸,如水一般长流。原比喻人的风范或声誉象高山一样永远存在。后比喻恩德深厚。

拼音读法:shān gāo shuǐ cháng

使用举例: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宋·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

近义词组:山长地远

使用方法: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成语出处:唐·刘禹锡《望赋》:“龙门不见兮,云雾苍苍。乔木何许兮,山高水长。”

山高水长。

解释:像山一样高耸,如水一般长流。原比喻人的风范或声誉像高山一样永远存在,后比喻恩德深厚。

出处:唐·刘禹锡《望赋》:“龙门不见兮,云雾苍苍。乔木何许兮,山高水长。”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画面

黄河一水如带,直伸向遥远的天空,与白云交融。乱山丛中,现出古城一片,。整个场面宏大,壮阔,苍凉。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

凉州词二首·其一

唐 . 王之涣

原文: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又名《出塞》。为当时流行的一首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这是《凉州词》的前两句。读了这两句,我眼前浮现出了落日的黄河。一座孤城镶嵌在群山之中。

原文:《凉州词二首》唐代诗人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译文:

纵目望去,黄河渐行渐远,好像奔流在缭绕的白云中间,就在黄河上游的万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门关耸峙在那里,显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扩展资料

第一首诗前两句描绘了西北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描绘出“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动人画面: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像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写得真是神思飞跃,气象开阔。诗人的另一名句“黄河入海流”,其观察角度与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

3而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虽也写观望上游,但视线运动却又由远及近,与此句不同。“黄河入海流”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着意渲染黄河一泻千里的气派,表现的是动态美。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方向与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远流长的闲远仪态,表现的是一种静态美。同时展示了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不愧为千古奇句。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出现了塞上孤城,这是此诗主要意象之一,属于“画卷”的主体部分。

关于“一片孤城万仞山全诗”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寻凝]投稿,不代表伍月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uyuewh.cn/yue/1363.html

(10)
寻凝的头像寻凝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寻凝的头像
    寻凝 2025年07月26日

    我是伍月号的签约作者“寻凝”

  • 寻凝
    寻凝 2025年07月26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一片孤城万仞山全诗”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一片孤城万仞山全诗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一片孤城万仞...

  • 寻凝
    用户072602 2025年07月26日

    文章不错《一片孤城万仞山全诗》内容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