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心理学》——差异繁殖是推动进化的动力

网上有关“《进化心理学》——差异繁殖是推动进化的动力”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进化心理学》——差异繁殖是推动进化的动力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1.进化形成的心理机制之所以表现为当前机制,是因为它在进化历史中解决了某种反复出现的与生存与繁殖有关的特定问题。也就是说,一个机制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

2.进化的心理机制被设计成一小部分特定的加工信息。

3.进化形成的心理机制所获得的输入信息,能够向有机体预示它正面临的适应性问题。

4.进化形成的心理机制根据决策规则讲输入信息转化成输出信息。即如果。。。那么。。。

5.进化形成的心理机制的输出可能是生理活动,也可能是心理活动,也可能是外显行为。

6.进化形成的心理机制的输出结果直接指向特定适应性问题的解决方案。

人类进化出了抵抗毒素的机制。我们觉得有些东西特别难闻或者很苦,并不是什么偶然的事情。呕吐和反胃是一种保护性反应,它们被设计来防止我们摄入有害的食物,并且吐出那些味觉和嗅觉所能承受的东西。许多小孩不喜欢吃花椰菜,这并非凑巧。这蔬菜中有一种异硫氰酸稀丙脂的有害化学物质,特别是对小孩而言。人类讨厌粪便也是如此,粪便中藏匿了很多有害物质包括大量的 寄生虫和毒素,这些对人类危害巨大。

抗菌假设认为香料能杀死食物中的微生物或者抑制微生物的生长,而且阻止毒素的形成,这样香料就为我们人类解决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避免摄入某些食物而生病死亡。第一.三十多种严格分析的香料,每一种香料都能杀死多种细菌。第二.气候越炎热的地区,香料放的也越多。因为炎热地区的食物更容易变质,加快了有害微生物的繁殖速度。第三.荤菜的香料比素菜的多。因为有害的微生物更容易在未冷藏的肉类中繁殖,而死去的植物则相反因为他们中有防御机制。

熟透的水果往往受欢迎,他们中富含乙醇和糖,所以乙醇香味是水果成熟的极佳线索。人类进化出喜欢熟水果的食欲机制,对酒的迷恋成为这种机制的副产品。

在孕期的头三个月里,孕妇通常得妊娠病。她们对特定的食物敏感,并伴有呕吐反应。事实上,妊娠病是一种适应器,阻止孕妇摄入不利于胎儿的有害毒素。第一.孕妇讨厌的食物中,往往包含了大量毒素。包括肉类,卷心菜和花椰菜。第二.妊娠病发生于胎儿最容易受毒素入侵的时期,大约是受精后2到4星期。第三.第八周开始,妊娠病减轻,第十四周完全消失,因为这时胎儿不容易受毒素入侵了。

第一.牢固的男性同盟:男性倾向于结成同盟而且合作很长一段时间。因为大型狩猎活动需要合作者之间的配合行为,单个人的力量很难在大型狩猎活动中成功。第二.牢固的互惠利他式行为和社会交换:大型狩猎活动中捕获的肉远远超出一个狩猎者的食量,能否狩猎成功也变数极多,并且肉吃不下很容易变质,于是他将肉分给其他人,代价其实很低,而他从别人那得到肉,收益却是巨大的。第三.劳动的性别分工。男性身高体强,能够精确的远距离投射,适合狩猎。女性通常忙于生育和抚养子女。第四.女性喜欢和炫耀者,出去寻找稀少但非常有价值的肉类的男性为邻,因为她们能从他那得到一小部分肉食用。如果女性从中受益,她就会给予回报。

害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进化遗产,促使有机体避开危险,具有明显的生存价值。害怕会刺激肾上腺素的产生,当你受伤时,肾上腺素会作用于某种血液受体,促进血液凝固。肾上腺素还会作用于肝脏,使之释放葡萄糖为肌肉提供必要的能量以利用有机体发动攻击或逃走。心率加快,促进血液循环流通,让流向胃部的血转向肌肉。

雌性的择偶偏好决定了物种的进化方向,因为雌性是择偶行为的主宰者,她们决定了如何和谁交配,何时交配以及交配频率。

无性生殖有许多优点,比如完全免去寻找选择配偶的难题而且基因可以毫无损失的保留下来。而有性生殖要花费大量代价来寻找选择配偶,基因也只能保留50%。那么为什么有性生殖会被进化而来?它必然产生了足以抵消损失的繁殖收益。

有性生殖最重要的就是产生了基因多样化的后代,基因多样化的个体有不同的生存需求,因而有更广阔的生活环境,可以拥有更多的生态位数量,避免了直接竞争。

生物学的性别只是简单依据性细胞的大小来定义,这是一个明摆着的事实。男性生产无数的精子,每小时一千两百万个。而女性的卵子数量固定,一生约四百个。在进化历程中,女性性行为要冒着巨大的投资风险,因为进化更青睐那些择偶挑剔的女性。在亲代投资和性选择上有两个至关重要的理论:1.对后代投资更多的一方择偶更加挑剔。2.投资更少的一方在争夺异性时会更具竞争性。

1.对经济资源的偏好。雌性对雄性资源的择偶偏好在择偶界里大概是最古老的法则了。

2.对经济前景的偏好。也就是赚钱能力。

3.对高社会地位的偏好。因为社会地位是判断资源拥有量最通用的线索。更好的食物,更广袤的领土,更健康的护理,给子女提供更多的机会。

4.对年长男性的偏好。在国际择偶研究的37种文化中,女性都偏好更年长的男性,约年长3岁半。

5.对抱负和勤奋的偏好。这两种品质是对可持续拥有资源的重要保证。

6.对可靠性和稳定性的偏好。第一.这些品质是资源和持续不断提供的可靠指标。第二.缺乏信任感和情绪不稳定的男性会给配偶带来反复无常充满冲突的情绪负担。

7.对运动能力的偏好。因为女性的长期择偶收益之一是从男性得到身体的保护。所以高大强壮运动型被评为“极具性魅力”的潜在婚配对象。

8.对健康和外貌的偏好。环境事件以及应激传染源可能导致身体的对称性发生分离,从而产生不对称的面庞和身体。一些个体能够更好的承担这些,表现出发展的稳定性。面孔和身体的对称性是一个重要线索,反应了个体承受环境和遗传应激源的能力。一个更对称的男人,他的基因就更加优秀。

1.对年轻的偏好。这是一个关键的线索,女性超过20岁以后,她的繁殖价值平稳下降。

2.对外貌美的偏好。评判女性美的线索反映了女性的繁殖价值,背后是数百万年的进化心理。第一.外貌特征:丰满的嘴唇,光洁的皮肤,明亮的眼睛,亮泽的头发,恰到好处的肌肉,匀称的体型。第二.行为特征:轻盈的步伐,生动的表情,充沛的精力。当男性观看迷人的女性时,大脑的伏隔核区域非常活跃。这是生理和神经上的奖赏。

3.对严格腰臀比例的偏好。健康,有生育力的女性腰臀比通常为0.67到0.8之间,这是测量女性生育情况的精确指标之一,也是长期健康的指标之一。

女性的排卵期是隐蔽的。这种适应期是十分罕见的,它改变了人类择偶的法则。使得整个生理周期的女性对男性都具有性吸引力。于是男性进化出了婚前贞洁和婚后性忠贞这两个择偶偏好。

父母和子女有50%的基因差异,因此他们的行为很难契合。假设你有一个同胞兄弟,他和你的繁殖价值是相同的。一天,你们的母亲准备两份食物喂养你们,相同资源的消耗增加量伴随着递减的收益。打个比方,第一份食物防止你饥饿,第二份食物让你吃饱。第一份食物使你的繁殖成效增加4个单元,第二份食物使你的繁殖成效增加三个单元。从母亲的视角看,理想分配是你和你兄弟各得一个单元,这样她净赚8个繁殖成效,4个来自你,4个来自你兄弟。但是对你而言,你兄弟只有你50%的基因,对你来说你获得了自己的4个繁殖成效和你兄弟的2个繁殖成效,一共是6个繁殖成效。如果你设法得到所有食物,你就获得了7个繁殖成效。

想象这样一个世界,每个人同等的爱着其他所有人,不会对谁有任何偏爱。你不仅把食物留给自己的孩子,也同样赠与过路的陌生人。你的父母出资让邻居的孩子上大学,就好像他们对待你的方式一样。这样的世界是难以想象的,内含适应性解释理论能够解释其中的奥秘。按照理论,人与人之间的遗传相关度是不同的,我们和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的遗传相关度是50%,和祖父祖母大舅小姨的遗传相关度是25%,和表弟表妹堂兄堂弟的遗传相关度是12.5%。如果利他行为的受益者获得的收益b乘以受益者携带利他者基因的概率值r之后,仍然大于利他者所付出的代价c,那么利他者基因就会被进化。也就是说,当c<rb时,自然选择就能将利他行为选择出来。

1.获取他人的资源。

2.抵御他人的攻击。

3.让同性竞争者付出代价。

4.提高社会地位和权力等级。

5.打消竞争者的攻击念头。

6.防止长期配偶的性背叛。

战争行为想要进化,必须满足四个条件:

1.在进化过程中,参与战争的个体在繁殖资源上所获得的平均收益,必须远大于他参与战争所付出的繁殖代价。那么,那些繁殖资源特别重要,答案不言而喻——女性。

2.战争同盟的成员必须相信他们会获得胜利。

3.每个成员所承受的危险程度以及每个人对战斗的贡献大小,都必须转化为对应大小的收益份额。

4.参与战争的人必须对他们战时的死亡存亡一无所知。

这个理论又可以推导以下理论:

1.男性已经进化了用于合作性同盟战斗的心理机制。

2.和女性的性接触机会,是男性参与同盟斗争的主要受益。

3.男性应该已经进化出某种心理机制,在察觉到死亡不可避免的时候就投降背叛。

4.当战争的成功几率很高时,男性更有可能参与斗争。

5.男性应该已经进化出某种心理机制,对背叛者进行严厉惩罚。

6.男性应该已经进化出某种心理机制,专门用来觉察欣赏招募那些勇于战斗的男人。

近亲繁殖是禁止的,但育种专家却喜欢让动植物回交,这不矛盾吗?

在某问答平台上,有一位童鞋问了这样一个问题:黄种人、黑人和白人地域相隔了几万年,为啥没有出现生殖隔离?

可能有很多人在内心都有过这个疑问,所以咱们今天就来解释一下这个问题吧!

人种要么是一个,要么是几十个

首先我们需要有一个认识:以黄黑白三色区分人种是种族主义时代诞生的伪科学,如果以民族间不同的体貌特征来分类的话,会远大于三种。而如果是从基因的差别来区分的话,根本就没有明确的区分特征,也就是说如果随机给出一个人的基因序列,科学家不能通过直接观察识别出此人的“人种”。

▲黑人你说的到底是人均身高1.4的特瓦族俾格米人还是人均1.75的马赛人

比如有一个白人至上主义者绝对无法接受的事实——欧洲人在1万年前还与非洲人一样是黑皮肤,从英国古墓中采集到的DNA分析后竟然得到了这样一个惊人的结论。所谓“白人”的历史与人类最早的文明——古埃及文明只差了短短两千年而已。

▲英国人的祖先“切达人”(Cheddar Man)

在进化论代替了神创论后,人们开始意识到人类也和所有其它动物一样在不断变化着。我们现在的样子与“最终”并没有任何关系,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可以算是人类在物种分化趋势过程中的表现,如果再给予足够的时间,或许人类会分化成数个乃至数十个不同的物种,但这已经是不可能发生的事了。高度发达的文明已经打断了地理上阻隔,跨种族间的通婚变得越来越常见。

人类繁衍太慢,7万年也太短

为什么不同人种间还没有分化到变成不同物种的级别,其实答案非常简单,因人类的生长发育周期太长,万年的时间在进化上来短到不值一提。

人类,也就是智人诞生于35万年前的东非,在大约7万年前获得了一次智力爆发的突变从而竞争力大增,冲出非洲并在几万年的时间里蔓延到了全世界。

从智人的近亲——尼安德特人的历史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尼安德特人的祖先直立人于120万年前走出非洲,在约70万年前进化为海德堡人,又于30万年前进化为尼安德特人,这是一种体型与脑容量都占智人上风的人科人属的亚种动物,

▲尼安德特人的头骨

令人松了一口气的是,在大约3~4万年前尼安德特人被进化后的智人彻底灭绝。但是基因测序显示,现代人类大约有1%到4%的基因来源于尼安德特人,也就是说这个与智人地理分隔了超过120万年人种与我们并不存在生殖隔离,在智人灭绝尼安德特人的过程中诞生了一些混血后代(可能方式并不太友好)并且数量还不少。

▲尼安德特人的外形比我们想象的更像人

你看,120万年都没有产生生殖隔离,而我们与非洲人也不过才刚刚分开区区7万年而已,这在进化上可以说是非常短暂的,大型生物的物种形成时间至少要以百万年为单位,比如黑猩猩与人类的祖先就在600万年前分家,足以产生真正的生殖隔离。

▲人属动物进化路线

生殖隔离的本质其实就是积累了足够多的变异,因为基因功能间的差异过大导致无法产生后代或者后代不可育。但其实这二者之间不存在明确的分界线,比如有些动物种族间的后代只是生育能力下降,还没有到足以被称为“隔离”的程度,所以它们被分为同一物种下的不同亚种。

▲狗虽然外形差异极大,但它们依然属于一个物种

而人类的几种不同肤色之间就连足以被认为是标志性差异的基因都没有,有的只是频率不同而已。所以现在地球上全部的人类连亚种级的区别都不存在,更别说是生殖隔离了。

我是酋知鱼,一条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的鱼,欢迎关注!

首先要说明一下无论是杂交还是回交,这些都是育种的手段,目的也很简单就是为了得到优良的性状,例如提升农作物的产量、提高抗病能力抗虫能力,对于一些动物可以提升它们的产仔率,或者说变的身体强壮可以干更多的农活。

但在这里就出现了一个矛盾点,对于人类来说是禁止近亲结婚的,因为亲缘关系很近的时候,可能身体内都含有致病的隐性基因,当夫妻双方都含有这种致病基因的时候,那么后代变呆傻的可能性就很高。用一个模型来说明:假设基因型为Aa,在这里a代表着的是致病基因,那么如果亲缘关系较近的两个人,基因型就可能都是Aa,在这种情况下后代的基因型可能是AA、Aa、aa三种,而aa型的孩子可能就是呆傻的。

但如果夫妻二人中只有一个是Aa型的,另外一个是AA的,那么后代就百分之百的不会出现问题。

但是育种专家却喜欢用回交的方式进行育种,这应该是矛盾所在!因为回交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近亲繁殖,为了避免引起大家的歧义,在这里用植物来举例说明。例如有两种棉花,其中A棉花有着很好的性状,深受大家喜欢,这种棉花耐寒、耐旱、颗粒饱满并且非常的柔软,但是却有一个缺点那就是不抗虫,经常因为虫灾损失惨重。

而B棉花没有什么特别好的性状,但是有一点比较好,那就是它抗虫灾。因此育种专家为了得到更完美的个体,它就需要应用回交育种的方式。A棉花作为轮回亲本,B棉花作为非轮回亲本,A和B棉花杂交产生子一代F1。在F1中找到具有抗虫病能力的个体,之后与亲本A进行杂交得到F2。按照这个筛选条件不断的让子代个体和轮回亲本进行杂交,回交的次数越多,最后得到的个体就越接近于轮回亲本A同时兼具了亲本B的优良性状。

回交的方式如果放在动物中进行的话,那就存在着很严重的伦理道德问题。并且对于动物来说繁殖周期很长不也支持反复多次的回交工作。但这并不意味着动物不能回交,例如一些实验室的小白鼠,有的时候就需要让它们进行回交。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纯种的宠物狗也存在这个问题,例如某种非常纯的狗子,在业界可能就有那么几只种狗,因此主要是这种狗都去找那几只进行配种,最后就出现了回交的问题。

因为狗这个物种比较特殊,从生物学分类上来说,我们所能看见的所有类型的狗,它们都属于同一个物种,实际上都是灰狼的亚种,原则上它们之间是可以交配产生后代的。因此也就出现了各种?串?,但是种狗很多人不喜欢,都喜欢纯种的狗。因此一些纯种的狗也是存在一些遗传上的问题的,并且都是先天上的缺陷。BBC就曾拍摄过一个纪录片,有一项研究发现,研究发现,英国的不同家庭里有10000只哈巴狗,神奇的是它们都是50只狗的后代,可想而知遗传病有多严重,其实这些都是人类造成的。

在自然界中大多数动物都会通过一些方式避免发生近亲繁殖或者说回交。例如非洲狮群,一般一个狮群中有1-2只雄狮,6-7只雌狮,还有一些小狮子。当小雄狮长到2岁左右,就会被?狮王爸爸?逐出狮群。我们在《狮子王》中看到的那种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倒是刀疤成为狮王还是比较符合正常情况的。就是为了避免回交的发生,因此小雄狮才会被赶出去另起炉灶。

而小的雌狮会一直留在狮群中长大到成熟,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狮王每两三年可能就会更替一次,重新有年轻力壮的新雄狮上位,因此也不会出现回交的问题。

回交是会出现劣质的后代,当然也可能出现优质的后代,但是对于育种工作就是为了筛选出优质的后代,因此舍弃一些劣质后代也是值得的。但是对于人类来说任何个体都是重于泰山,不可抛弃的,因此禁止近亲结婚是必需的手段,而回交育种确实一种很好的育种方式。

文/科学黑洞,来源网络侵删。

关于“《进化心理学》——差异繁殖是推动进化的动力”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悦琳琳儿]投稿,不代表伍月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uyuewh.cn/yue/1257.html

(6)
悦琳琳儿的头像悦琳琳儿签约作者

文章推荐

发表回复

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悦琳琳儿的头像
    悦琳琳儿 2025年07月25日

    我是伍月号的签约作者“悦琳琳儿”

  • 悦琳琳儿
    悦琳琳儿 2025年07月25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进化心理学》——差异繁殖是推动进化的动力”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进化心理学》——差异繁殖是推动进化的动力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

  • 悦琳琳儿
    用户072502 2025年07月25日

    文章不错《《进化心理学》——差异繁殖是推动进化的动力》内容很有帮助